她说,“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,光不仅可以照亮黑暗,还能烧毁谎言。”
计划代号:“萤火燎原”
。
第一步,公开发布《情感共振白皮书》,详细阐述技术原理、伦理边界及防护机制,邀请全球科学家共同监督;第二步,将“心灵电容器”
开源,允许民间开发者基于此创建非商业应用;第三步,发起“百城千校共读行动”
,组织学生撰写关于“我心中的光”
的文章,并将其录入“人类光明记忆库”
,形成对抗数字操控的情感防火墙。
与此同时,她亲自带队前往格陵兰。
极地寒风如刀割面,运输机在暴风雪中艰难降落。
救援舱组早已抵达现场,但修复工作受阻于极端天气与复杂电路损坏。
阿依古丽穿上防寒服,带领工程师徒步攀爬至地下三百米的基因库入口。
“主电源损毁严重,恢复至少需要七十二小时。”
技术员汇报。
“我们只有四十八小时。”
阿依古丽盯着监控屏,“再拖下去,冰层融化速度将突破临界值。”
她忽然想起什么,转身问:“‘文化锚定协议’里有没有因纽特人的‘封冻之歌’?那种用来祈求寒冬延续的古老吟唱?”
团队一愣,随即调出数据库。
果然,一段低沉悠远的女声recordings被找到,频率集中在35-45Hz,恰好与水分子结晶过程中的稳定振动区间吻合。
“试试用声波诱导再冻结。”
她说。
设备架设完毕,扬声器阵列深入冰隙。
当第一缕歌声穿透冻土,奇迹发生了??原本加速融化的冰壁表面,开始重新凝结出细密霜晶,宛如时间倒流。
二十四小时后,主电源修复完成,封存链重启。
全球松了一口气。
返程途中,阿依古丽收到梅?的消息。
缅甸北部爆发山洪,三座由“丛林萤火”
项目供电的村庄断电,药品冷藏中断。
当地女性运维小组自发组织救援,用竹筏运送能源舱,徒步穿越塌方区,在暴雨中重建供电节点。
附图中,一位少女跪在泥水中接线,身后是摇曳的LED灯,照亮一群围坐读书的女孩。
配文写道:“老师,你说过,怕的不是没光,是没人愿意弯腰捡起电线。
我们现在,都学会了弯腰。”
阿依古丽泪流满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