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初步分析完成。
>高频共现元素:海风、胶片灼烧味、钢琴低音区单音重复、玻璃瓶中的文字反光……
>推测其意识已分解为“感知模因”
,通过特定感官通道传播。
>最新活跃区域:福建沿海渔村、浙江乌镇戏剧节志愿者群体、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传承人……
>警告:公安部已注意到“影子学校”
异常扩张,建议暂停实体活动,转入地下叙事态。
宁皓烧掉纸质记录,独自登上一艘开往舟山群岛的渔船。
船主是个五十岁的寡言渔民,听说他想去看“最老的灯塔”
,便默许搭载。
航行途中,宁皓发现舱壁贴着一张泛黄海报,是八十年代县文化馆巡映队的照片,人群中竟有年轻时的程万里??那位皮影戏大师。
“你认识这个人?”
他试探问。
渔民摇头:“不认识。
但这张图是三年前涨潮时冲上岸的,夹在一本书里。”
“什么书?”
“《电影心理学导论》,作者……林小禾。”
宁皓浑身血液几乎凝固。
那本书早已绝版,全网搜不到一本留存。
据传,出版当天就被全部召回销毁,印厂负责人被判“传播有害思想”
。
“书呢?”
“烧了。”
渔民望向海面,“那天夜里,我女儿发烧说胡话,一直喊‘放电影’。
我就念了几页给她听,结果她突然坐起来,背出整整一章。
第二天退烧后,什么都不记得了。
我不敢留,怕惹事。”
宁皓闭上眼,却能在脑海中清晰浮现那一章内容??那是林小禾手稿中从未公开的部分,论述“观众如何成为影片的一部分”
。
她写道:
>“真正的观影不是被动接收,而是灵魂短暂脱离肉体,进入银幕内的世界。
>所以每一次注视,都是一次微小的复活。”
渔船靠岸后,宁皓徒步登上那座废弃灯塔。
石阶斑驳,铁门锈死,他用力推开,灰尘簌簌落下。
塔内空荡,唯有一架老式幻灯机静静立在中央,镜头对准墙壁,胶片盘仍在转动,却无光源投射。
他走近查看,发现底座刻着一行字:
>“当你找到这里,我已经成了你看不见的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