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鱼玄机传 > 朝廷论理(第1页)

朝廷论理(第1页)

温珏在玄机入狱的第一时间,便已行动起来。他虽为武职,在京兆府体系内却颇有威望也深知此事绝非简单的文字狱,背后必有李亿乃至更上层势力的推手。他无法直接干预司法,但能尽力确保玄机在狱中不受虐待,并利用自己的人脉,试图影响主审官员的态度。

然而,案件的敏感性超乎想象。“谤讪朝政”的帽子足以让大多数官员望而却步,不愿轻易沾染。

就在温珏感到阻力重重、焦灼万分之际,一股意想不到的力量开始悄然汇聚。

这力量的源头,便是那本署名“杨澈”的《西行漫记》。

此书在士林间流传已久,书中对西域风物的详实记载、对边民生活的深切同情、对历史遗迹的考察,早已折服了无数读书人的心。尤其是书中那篇《陇西吏》,虽笔触沉痛,揭露边吏贪腐、民生艰难,但其内核是儒家“仁政爱民”思想的体现。许多年轻学子读之,非但不觉得是“谤讪”,反而深感共鸣,将其作者“杨澈”视为有风骨、有见识的隐逸高士。

如今,“杨澈”即鱼玄机,且因此书获罪的消息,如同水滴入滚油,瞬间在国子监、各大书院以及文人聚集的酒肆茶馆中炸开。

“荒谬!《西行漫记》字字珠玑,何来谤讪?”

“若直言民生多艰便是谤讪,那我等读圣贤书所谓何来?莫非都要歌功颂德、粉饰太平不成?”

“鱼大家以一女子之身,行万里路,著不朽文,其志其才,令我辈男儿汗颜!如今竟因文字构陷入狱,天理何在!”

愤懑之情在学子间迅速蔓延。他们或许对鱼玄机女冠的身份、对她在咸宜观“诗词候教”的行径看法不一,但对于《西行漫记》的文学与思想价值,对于“杨澈”所展现出的学识与风骨,却有着普遍的崇敬。

数日间,由几位颇具声望的太学生牵头,一份为“杨澈先生”辩白的联名上书开始秘密酝酿、传递。他们从学术和道义角度,极力推崇《西行漫记》的价值,论证其文虽直指时弊,然心在社稷,意在警醒,绝非恶意谤讪。恳请朝廷惜才重文,勿因片面之词使天下士子寒心。

联署者从最初的十数人,迅速扩展到上百人,其中不乏一些颇有文名的年轻举子。这份凝聚着青春热血与书生意气的文书,代表了帝国未来的良心与脊梁。通过温珏暗中铺就的渠道,被小心翼翼地递送到了几位以耿直敢言著称的御史手中。

再说,温庭筠,他花了半月,从婺州赶回长安。他深知此事关键在于扭转朝堂对《西行漫记》性质的看法。他想起了一个人——杜慕白的祖父,杜弘道杜老大人。

杜老大人乃两朝元老,曾任礼部尚书,如今虽已致仕,却仍是清流领袖,门生故旧遍布朝野,以其耿直清明、爱才惜才闻名。更重要的是,杜慕白曾是自己的学生,与玄机亦有同门之谊。

温庭筠换上一身半旧的青衫,洗去风尘,持弟子礼,登门拜会。

杜老大人于书房接见了他。书房内墨香盈室,气氛肃穆。

“飞卿,许久不见。你此番匆忙回京,又如此郑重来访,想必是为了你那女弟子鱼玄机之事?”杜老大人须发皆白,目光却锐利如鹰,开门见山。

温庭筠深深一揖:“老大人明鉴。晚辈正是为此事而来。”

杜老大人示意他坐下:“哦?你且道来。”

温庭筠深深一揖,声音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:“老大人明鉴。晚辈此来,非为私情乞命,实为文章公道。《西行漫记》一书,署名杨澈,实为玄机游历所见所感。其中记载西域风物、边地民情,皆为亲历;文中忧思,亦是读书人对天下的关怀。”

他目光恳切地看向杜老大人:“老大人试想,自古文人著述,岂能尽歌功颂德?《诗经》中《硕鼠》之讽,皆因心系苍生。今日若因书中几句直抒胸臆便定为谤讪,岂非堵塞言路,令天下文人寒心?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