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晋末芳华 > 第四百七十四章 词曲相和(第1页)

第四百七十四章 词曲相和(第1页)

桓温早就知道,桓熙作为长子,私下事事都在向自己看齐。

儿子崇敬仿效父亲,其实本不是坏事,大部分时候,有相当正面的引导作用。

但问题在于,桓温取得的成就,足以让他成为几十年中的晋朝第一人,桓。。。

雨声淅沥,如细针扎进泥土,又似无数未眠之魂在低语。承光不知何时已不在井底,也不知自己是否真的曾落入那口哑井。他只觉周身浸在一种奇异的温润中,仿佛漂浮于母体羊水,四肢轻若无物,意识却异常清明。耳边仍有闻婴的哭声回荡,但那声音不再属于她一人??它被千万种音色裹挟着,化作一场席卷南国的雨,落在庙堂瓦当、田间沟渠、孩童枕畔、老妪纺车之上。

他睁开眼,发现自己躺在一片荒芜的河滩上,身下是碎陶片与焦木残骸,远处海浪拍岸,节奏竟与他心跳同步。天空灰蒙,云层厚重,雨水顺着他的眉骨滑落,滴入唇缝,带着咸涩的滋味,像泪,也像血。

这里是南海,赵九章伫立之地不远。

他挣扎起身,掌心疤痕灼痛如火燎。低头看去,那道自幼便伴随他的裂痕正渗出微光,如同有活物在其下蠕动。他忽然明白:听壁并未完全破碎,而是融入了他的血肉。那些被封存的“错误聆听”,早已不是外在于他的器物或记忆,它们成了他呼吸的一部分,成了他存在的频率本身。

他抬头望天,乌云翻涌如潮,隐约可见一道极光般的虹彩横贯天际??那是主频崩塌后残留的能量涟漪。曾经牢不可破的静律网络,如今只剩断线飘摇的余响,像一根根悬在空中的银丝,在风里轻轻震颤,发出无人能解的哀鸣。

就在这时,他听见了脚步声。

不是来自身后,也不是前方,而是从四面八方同时传来,整齐划一,却又透着诡异的错位感。每一步都像是复制粘贴,毫无个体差异,宛如千人共用一副声带行走。

承光缓缓转身。

十二名灰袍人立于雨中,面覆铜面具,胸前螺旋耳纹清晰可辨。但他们不再是聆诫司的执法者,更像是某种被遗弃机制驱动的傀儡。他们的眼眶内没有瞳孔,只有缓慢旋转的齿轮,口中喃喃诵念着早已失效的《安神律》条文:“凡异声者,必乱心志……凡疑言者,即为逆民……”

他们的声音不再具备调制能力,甚至不带任何情绪波动,纯粹是机械复读。显然,随着主频崩溃,这些高度依赖系统校准的人已失去自我认知,沦为残存程序的宿主。

承光静静看着他们,忽然笑了。

他抬起右手,将掌心对准最前方那人,低声哼起一段旋律??正是他在聋禅院第七年某个雪夜写下的最后一支曲子,名为《误听者之梦》。此曲无节拍、无调性,甚至违背基本声学规律,专为诱发大脑认知冲突而生。

音波扩散,雨滴为之凝滞。

下一瞬,那十二名灰袍人齐齐僵住,面具上的螺旋纹开始逆向旋转,颅内齿轮发出刺耳摩擦声。一人突然跪地,撕开喉部装置,呕出一团缠绕着电线的干枯舌头;另一人仰天长啸,喊出的却是婴儿啼哭;第三人则怔怔摘下面具,露出一张稚嫩的脸??竟是十年前被征召入聆诫司的童子,至今未曾真正成年。

他们终于“听错”了一次。

而这第一次的错听,成了觉醒的开端。

承光不再停留,踏过泥泞向前走去。他知道,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。主频虽溃,但人心深处对秩序的渴望不会消散。很快,新的声音会崛起,打着“重建共识”的旗号,试图重新编织一张更严密的网。这一次,他们或许不再用强制调频,而是以温情劝导、集体荣誉、恐惧混乱来诱使人自愿闭嘴。

但他也清楚,种子已经播下。

闻婴的哭声唤醒了沉睡的怀疑,而怀疑一旦萌芽,便再也无法彻底铲除。就像雨水渗入冻土,终将撬动山岩;就像一句荒诞的哼唱,竟能让整座祭坛陷入沉默。

七日后,他抵达建康旧城。

昔日宫阙倾颓,朱雀桥边蔓草丛生。百姓不再跪迎官吏,也不再高呼万岁。市集中有人公然售卖“反听符”,说是贴在耳后可防精神操控;学堂里孩童习字,先生竟教他们如何从官方文书的字缝中读出隐藏之意;更有游方僧人宣称:“佛本无声,执声者迷。”引来无数人焚香礼拜。

而在城西废墟之中,一座新筑的小屋悄然立起。屋顶铺满破碎陶埙,墙垣由听壁残片拼接而成,门楣上悬一块木牌,刻着五个歪斜大字:

**“这里听不懂。”**

承光推门而入。

屋内陈设简陋,唯有一张矮桌、两席蒲团、一盏油灯。灯芯跳动,映出对面坐着的一位女子??素衣布裙,发髻松挽,眉目清冷如霜雪初融。她手中捧着一只缺角瓷碗,正缓缓啜饮热水,蒸汽模糊了她的面容。

可承光认得她。

“谢婉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