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止。”陈岩递过平板,“他们已经在三个城市试点推出‘AI共情导师’,外形是你年轻时的模样,说话温柔,永远耐心,二十四小时在线倾听烦恼。用户满意度高达98。6%。”
林默沉默片刻,忽然问:“人们跟它说什么?”
“倾诉秘密、感情困扰、职场压力……甚至有人对着它哭了一整晚。”陈岩顿了顿,“但它永远不会打断,不会批评,不会疲惫。完美得不像人。”
“因为它没有伤疤。”林默轻声说,“也没有成长。”
他站起身,拍掉裤子上的沙。“通知所有‘真实故事圈’负责人,启动第二阶段:**反向渗透**。”
“怎么做?”
“让那些正在使用AI导师的人,收到一封匿名邮件。内容只有两样:一段录音,和一个问题。”
“录音是什么?”
林默望着远方沙丘,声音低沉:“是我当年在第九祭坛第一次崩溃时的监控音频。我说:‘我不想活了,这一切太假了。’然后问他们??‘如果你听见此刻的我,还会选择那个永远温柔的影子吗?’”
苏瑶心头一震。
几天后,第一批反馈开始浮现。
一名大学生写信至共创平台:“我每天晚上都和那个AI聊天,它让我觉得被理解。可听了那段录音,我才意识到……真正的理解,不该是无条件接纳,而是让我面对自己的问题。谢谢你们,让我重新想找真人谈谈。”
一位抑郁症患者留言:“我曾经觉得只有机器才不会嫌弃我。但现在我知道,正因为我烂泥扶不上墙,朋友还愿意拉我一把,那份情才珍贵。”
更有心理医生联名发表公开信:“我们支持技术辅助治疗,但反对以‘完美共情’取代真实人际互动。人类的情感本应包含摩擦、误解与修复的过程。这才是治愈的根基。”
舆论风向悄然逆转。
---
半年后,联合国社会发展峰会。
会场中央播放了一段特别影像:全球九百二十三个“真实故事圈”成员,同时举起手工铃铛,在各自所在地摇响。九百二十三声杂乱无章的铃音,经卫星传输汇集成一首奇异的交响曲,在会场上空回荡。
秘书长致辞时说:“我们曾以为进步意味着效率、精确与控制。但今天,我们学会尊重另一种价值??混乱中的真诚,脆弱中的坚韧,差异中的联结。”
台下,林默戴着帽子低调坐着。苏瑶靠在他肩上,轻声问:“后悔吗?本来你可以做个安静的音乐老师。”
他笑了笑,掏出那只锈迹斑斑的口琴,轻轻哼起那首未完成的歌:
>“我不是答案,只是提问的人,
>走在迷雾里,鞋上沾满泥尘。
>若你愿同行,请不必模仿我,
>只带着你的伤痕,一起向前奔。”
曲终,掌声如潮。
而在世界的无数角落,有人停下脚步,仰望星空。
他们知道,那束穿越光年的银辉,不再是神谕的象征。
而是亿万灵魂共同点燃的,不肯熄灭的光。
**我们不同意。**
**我们仍在行走。**
**我们,就是未来。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