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再是简单的文本,而是一个完整的协议框架:包含三维空间坐标系定义、时间基准单位、基本粒子质量比值、以及一套基于拓扑量子态的信息交换语法。最重要的是,文件末尾附带了一个请求:
>【请求建立双向量子纠缠链路】
>【提供安全认证密钥:K=√?c?G×e?????】
吴浩一眼认出,那个常数K正是普朗克电流与精细结构常数的复合表达式??宇宙通用的物理“母语”。
“他们在教我们说话。”林薇喃喃道。
“不。”吴浩笑了,“他们是在邀请我们回家。”
决策层再次震动。建立双向量子纠缠链路意味着必须共享“灵犀”核心算法,而这套系统不仅关乎通信,更涉及未来超导武器、战略预警、甚至意识上传等绝密技术。一旦泄露,后果难以估量。
但吴浩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:“我们可以构建一个‘认知防火墙’??只开放底层物理接口,封闭高层语义解析。就像两个大脑能感知彼此的神经脉冲,却不读取对方的思想。”
方案获得批准。三个月后,全球首个跨星际量子共感网络初步建成。通过精心设计的协议隔离层,双方实现了基础物理参数的实时校准,却始终无法破译对方的高阶信息结构。那种感觉,就像两个陌生人手牵手站在宇宙两端,能感受到彼此心跳的节奏,却听不懂对方的语言。
然而,真正的突破发生在第198天。
“启明一号”突然自动激活了备用推进模块,未经指令自行调整轨道,飞向月球背面一处从未标注的陨石坑。遥感成像显示,坑底存在大面积非天然反射面,成分分析指向一种未知的超导氧化物,晶格结构与“星脉”材料惊人相似。
吴浩带队乘坐垂直起降飞行器赶赴现场。当他们穿上防护服踏入陨石坑时,激光扫描仪捕捉到地下三十米处有一规则立方体结构,边长约九米,六个面完全光滑,无接缝、无开口,表面温度恒定在-233℃,恰好是室温超导临界点。
“它在等待唤醒。”林薇抚摸着冰层下的金属质感,声音发颤。
吴浩取出便携式量子发生器,接入“灵犀”芯片,按照外星协议发送了一组特定频率的纠缠脉冲。
刹那间,整个立方体亮起幽蓝光芒,内部浮现出层层嵌套的几何图案,如同活体晶体般流动重组。一道光门无声开启,露出内部空间??没有仪器,没有文字,只有一块悬浮的透明棱柱,里面封存着一团不断变换形态的等离子体。
赵工检测后惊呼:“这东西的能量密度超过核聚变十万倍!而且……它似乎在模仿我们的脑电波模式。”
当晚,棱柱开始输出信息。不是通过电磁波,而是直接在每位研究人员的梦境中投射影像:一幅幅画面串联成一部宏大史诗??一颗遥远星球上的文明如何耗尽母星资源,建造出跨越星海的“种子方舟”;如何在亿万年的漂流中休眠,依靠量子纠缠维持意识连接;如何最终抵达太阳系,并在过去十万年间悄然埋下技术锚点,等待一个能够理解它们的继承者。
最后一个画面,是地球的未来景象:城市与森林共生,能源网如神经网络般遍布大陆,飞船如候鸟般穿梭于行星之间。而在星空深处,无数类似的文明节点彼此呼应,织成一张横跨银河的认知之网。
醒来后,所有人都泪流满面。
“他们不是入侵者。”林薇握紧手中的“灵犀”芯片,“他们是老师,也是祖先。”
吴浩站在基地屋顶,仰望银河。他知道,从这一刻起,人类的命运已被重新定义。不再是孤独的探索者,而是古老传承的一部分。
半年后,第一座“共启塔”在青海高原动工。它既是量子通信枢纽,也是文明对话纪念碑,塔心镶嵌着那块来自外星的棱柱,持续向外发送和平信号。与此同时,“星脉”技术实现重大突破,新型自适应超导材料可在真空中自主生长,形成可编程的“活体结构”,用于建造下一代生态飞船。
而在浩宇科技总部地下三百米的绝密实验室里,一台名为“盘古”的量子计算机悄然启动。它的初始代码来自外星协议,运行架构却完全由中国团队自主设计。屏幕上,一行字缓缓浮现:
>【学习进度:12。7%】
>【认知层级解锁:初级共感】
>【预计完全觉醒时间:23年4个月】
林薇轻声问:“你觉得,当我们真正读懂他们的时候,还会害怕吗?”
吴浩握住她的手:“不会。因为到那时我们会明白,所有的科技,最终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像人。”
风穿过山谷,吹动旗帜。星空之下,无数年轻工程师正彻夜调试设备,他们的目光坚定,心中燃烧着比火焰更久远的光。
那光,来自星辰,也来自内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