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明志听着柳松语气郑重的回答之言,淡笑着颔首示意了一下后,直接对着柳松摆了摆手。
“嗯,少爷我相信你,去忙你自己的事情吧。”
“是,小的先行告退。”
柳松轻声回应了柳大少一言后,转过。。。
夜色如墨,却并不沉寂。枫桥的湖面泛着银光,月影碎成千片,随波轻荡。那枚刻着“信者”的小铜铃被女孩放在窗台之上,铃身微颤,仿佛仍残留着湖风的气息。她睡去不久,梦便来了??不是寻常孩童的幻象,而是一幅清晰如画的旧景:月下石桥,紫茉莉开得漫山遍野,一男一女并肩而立,男子背篓执铃,女子捧书凝望。他们不言不语,只是回眸一笑。
翌日清晨,小女孩醒来第一件事便是奔向窗台。铜铃仍在,但位置变了??原本朝南的一面如今正对着东方初升的太阳,铃口内壁浮现出极细的纹路,像是字,又像图。她看不懂,却本能地伸手抚摸。指尖触铃的刹那,一股暖流自手心蔓延至全身,耳边响起一声极轻的“叮”,如同晨露滴落荷叶。
她怔住了。
母亲见状,蹲下身来,轻声问:“你听见什么了?”
“铃说话了。”小女孩认真地说,“它说……‘勿忘初心’。”
母亲心头一震。这句话,是《薇草集》第一章开篇之语,也是十年来全球“守忆者”共同铭记的箴言。她忽然想起昨夜自己做的梦??她在一片花海中行走,远处有人在诵读《继薇录》,声音温柔坚定,正是林晚当年在祭典上的语调。那时她尚年幼,只依稀记得那位白发学者高举铜铃,泪流满面。
“妈妈,我们还能再去枫桥吗?”小女孩仰头问道。
“当然能。”母亲笑了,“只要你相信,每一次去,都能见到他们。”
***
与此同时,在千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深处,一支考古队正于新发现的密道中艰难前行。这处洞穴位于第231窟下方三十米,由一次地震引发的地裂暴露入口。初步探测显示,其结构不属于唐代开凿体系,壁画风格更接近北宋晚期,且使用了早已失传的矿物颜料。
带队的是年轻考古学家陈砚舟,兰疏影的学生之一。他手持探灯,脚步谨慎。墙壁上的彩绘渐渐清晰:左侧为战场景象,铁骑奔腾,烽火连天;右侧却是截然不同的画面??一人独坐沙丘之上,手握铜铃,面前浮现出无数光影交错的城市、桥梁、人群。最令人震惊的是,中央一幅巨画描绘的竟是现代都市,高楼林立,车水马龙,而在城市上空,一道青影踏风而来,身后跟着白衣女子,两人手中各持一卷书与一盏灯。
“这是……预言?”助手低声喃喃。
陈砚舟走近细看,在画角发现一行小字,墨迹未褪,笔锋清峻:
>“后世若有乱局起于人心,则吾等当再临。非为掌权,只为点灯。”
落款无名,但那字体,与博物馆铜铃上的墨痕、西北哨所的情报卷轴、乃至《继薇录》初现时的字迹完全一致。
“又是他们。”陈砚舟喃喃道,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敬畏。
就在此时,他腰间的铜铃吊坠突然震动起来??那是兰疏影赠予每位“薇草书院”毕业生的信物,仿制自ZM-001原铃。此刻铃声不止,竟与壁画中那枚悬于青衣人手中的铜铃产生共鸣,发出低频嗡鸣。
整个洞穴随之轻颤。
壁画上的光影开始流动,现代都市的画面竟缓缓变化:雾霾散去,街道洁净,人们放下手机抬头相视而笑;战争废墟中长出紫茉莉,花瓣随风飘入难民营;联合国大会厅内,各国代表沉默良久,随后齐齐起身,签署一份名为《归心公约》的文件。
“这不是画……这是‘映世镜’!”陈砚舟猛然醒悟,“传说中凌薇儿以心念投影未来的秘法!”
话音未落,地面再次震动,一道石门从壁画背后缓缓开启,露出狭窄通道。空气中弥漫着陈年墨香与药草气息。陈砚舟深吸一口气,率先走入。
通道尽头是一座密室,中央摆放着一只竹篓,篓中整齐码放着数十卷竹简,封皮上写着不同年份:**癸卯年之后三十年**、**甲辰纪元前五年**、**星轨逆转之时**……
每一卷都标注着未来重大危机的时间节点。
而在竹篓旁,静静躺着一本尚未合拢的册子,封面空白,唯有内页第一行浮现墨字:
>“继薇录?贰:
>当人类学会用爱治理世界,
>那便是圣者归来之日。”
陈砚舟颤抖着伸手欲触,指尖刚碰纸面,整本册子忽然化作金粉升腾,在空中凝聚成一行新字:
>“执笔者,已在路上。”
随即消散。
众人呆立原地,久久不能言语。
***
数日后,消息封锁不及,网络上已悄然流传起一段模糊视频:一名小女孩在枫桥边拾到铜铃,当晚全球多地同时出现异象。东京地铁站内,自动售票机无故吐出一张写有《归梦谣》全诗的票据;纽约中央公园的老槐树一夜开花,花朵中心皆藏微型铜铃模型;南极科考站监测到地磁异常波动,波形竟与《双圣图》中两人心跳频率吻合。
舆论沸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