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婧知道她想从期货分公司的风控团队调离,换到五矿公司其他的岗位上,甚至到上一级省国贸集团找个清闲的职务待着,不是什么困难的事,都不用刻意请托什么关系,但她对刚刚走到一起的夏谢阳、孙菲菲,多少有些担心。
“有些事,我要不要跟孙菲菲、夏谢阳他们说一声?”
傍晚时分,两人准备离开咖啡馆,另找地方共进晚餐,隋婧有些犹豫的问萧良。
这些年虽然发生了太多的事情,但对隋婧来说,孙菲菲始终是自小相识、关系亲密的。。。。。。
####41。**破局之光:联盟的全球视野**
随着国产芯片逐步落地、农业数字化生态初步成型,联盟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。然而,萧仍深知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他们不仅要在国内打破固有格局,更要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联盟收到了一封来自东南亚某国农业部的邀请函,希望中国智慧农业联盟能派出专家团队,协助该国建立本土化的农业数字平台,并提供技术培训与系统适配支持。
“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。”赵工在内部会议上分析道,“如果我们能在国外成功复制国内经验,不仅能提升联盟的国际影响力,也能为国产芯片和农业智能化系统打开海外市场。”
林博士则补充道:“更重要的是,这将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‘走出去’,从被动应对危机到主动输出模式,这是战略上的重大转变。”
萧仍沉思片刻,缓缓点头:“我们要去,但不能只是技术输出,更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,让对方真正掌握这套体系,而不是依赖我们。”
于是,联盟迅速组建了一支由赵工带队的技术支援小组,成员包括数据工程师、农业专家、芯片适配人员以及本地化翻译团队。他们带着一套完整的农业数字平台模型,启程前往东南亚。
####42。**异域试炼:跨国合作的挑战**
初抵目标国家,联盟团队便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与现实的复杂性。
首先,当地农业生产方式与国内存在显著不同。由于地形多变、气候多样,许多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智能设备在这里无法直接使用。例如,某些地区的水稻种植依赖人工插秧,而非机械化作业,导致原本设计用于监测大规模农田的传感器系统几乎失效。
其次,当地政府对技术自主权高度重视,担心过度依赖外部技术会导致未来受制于人。因此,在谈判过程中,他们提出了一个关键要求:希望联盟能够协助他们建立一支本土技术团队,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。
“这不是简单的项目外包,而是一场深度合作。”赵工在一次内部会议中强调,“我们必须把核心技术真正教给他们,让他们具备自主开发和维护能力。”
为了达成这一目标,联盟决定采取“双轨并进”的策略:
1。**短期部署**:快速搭建基础平台,完成关键模块的本地化适配,确保农业管理部门可以立即投入使用;
2。**长期培养**:设立“国际农业数字人才培训中心”,面向当地高校、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招募学员,系统讲授数据分析、硬件开发、软件架构等课程。
这一计划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,也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####43。**文化碰撞:信任的建立**
尽管技术层面的合作进展顺利,但在文化沟通上却出现了不少摩擦。
一些当地官员对中方团队的专业能力持怀疑态度,认为他们不过是来“推销产品”的;部分基层农户对新系统更是充满戒心,甚至有人拒绝使用智能灌溉设备,理由是“机器会偷走他们的土地信息”。
面对这些误解,赵工没有急于解释,而是选择深入田间地头,亲自体验当地的耕作方式,并用最朴素的语言向农户讲解系统的运作原理。
“这个设备不会控制你的土地,它只是帮你记录水用了多少、什么时候下雨最合适。”他在一次现场演示中说道,“你可以随时关闭它,也可以自己调整参数,它是你的助手,不是你的主人。”
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很快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越来越多的农户愿意尝试新技术,甚至主动提出改进建议。
与此同时,林博士也在积极推动与当地大学的合作。她牵头成立了一个联合实验室,专门研究适合东南亚气候和作物类型的农业算法模型。
“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数据,而是要真正服务于人。”她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说道,“只有理解当地的需求,我们的技术才能真正落地生根。”
####44。**成果初现:海外市场的突破**
经过半年的努力,联盟在该国的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