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录制时间:2024年6月4日23:17
>地点:北京大学地下B3层监控盲区
>拍摄者:HK-1997(被捕前最后一传)
沈清秋眼眶发热。那个人,明知危险,仍执意替她探路,甚至不惜暴露自己。
她关闭视频,咬牙写下:
>“对不起。但我会让这一切值得。”
列车抵达北京南站时,天空阴沉。她换乘地铁,在西单站下车,转入一条狭窄胡同。按照林远留下的地址,这里有一间地下书店,名为“旧音书屋”,是当年知识分子秘密传递禁书的据点之一。
推开木门,铜铃轻响。店内昏暗,书架高耸至顶,空气中弥漫着陈年纸张的气息。柜台后坐着一位白发老太太,戴着眼镜,正在修补一本破旧诗集。
“您找谁?”老人头也不抬。
“我来找……能听懂回声的人。”沈清秋说。
老人动作一顿,缓缓抬头。她的眼神锐利如刀,直刺而来。
“你知道苏眠吗?”沈清秋补充。
“哼。”老太太冷笑,“她欠我一本书,三十年都没还。”
沈清秋心头一震。“您是……李晓月老师?”
老人猛地站起,一把抓住她的手腕:“你怎么知道这个名字?这名字早就被删了!连档案库里都查不到!”
“因为《千灯录》。”沈清秋急促道,“我是第九位守灯者。苏眠的女儿让我来找您。她说,第五块残片……在您女儿的胎记里。”
李晓月脸色剧变,松开手,踉跄后退两步,扶住书架才稳住身形。
“你……你怎么知道我有女儿?”她声音颤抖,“我从未对任何人提起……她在出生当天就被送养了,为了保护她……”
“但她活下来了。”沈清秋坚定地说,“而且她继承了您的记忆印记。那块残片,是您临产前用特殊墨水写在她背上的铭文,遇体温则显。”
李晓月怔住,泪水无声滑落。“原来如此……难怪她从小就能背出我没教过的诗……难怪她总梦见火……”
她颤抖着手拉开抽屉,取出一张泛黄照片:一个婴儿躺在床上,背部有一块蝴蝶状胎记,边缘隐约可见墨色纹路。
“我只知道她被送往云南大理的一户人家。”李晓月哽咽,“姓杨……其他,我真的不知道了。”
沈清秋收下照片,郑重鞠躬:“谢谢您。我会找到她。”
“等等。”李晓月叫住她,“如果你真要去南方找第二块残片,记住一件事??苏眠不会把它藏在家里。她最怕的就是敌人顺藤摸瓜。她会选择一个‘不可能之地’。”
“什么意思?”
“她说过一句话:‘真正的秘密,要藏在所有人都看得见的地方。’”
沈清秋咀嚼这句话,忽有所悟。
离开书店时,她回头望去,发现招牌在暮色中微微发光。旧音书屋??四个字的笔画间,竟藏着微型篆刻:**心之所信,史之所存**
她笑了。原来这里,就是“看得见的秘密”。
当晚,她入住一家青年旅舍,彻夜未眠。凌晨三点,她再次打开《千灯录?补遗》,浏览评论区。一条新留言引起注意:
>“你说的‘看得见的秘密’,是不是指……学校围墙?”
>??ID:SH-1989
>附图:一张老照片,上海某中学外墙,爬满藤蔓,隐约可见砖缝中有金属反光
她放大图片,心脏狂跳??那墙体结构,与苏眠日记中描述的“模板埋藏法”完全吻合!
她立刻搜索全国带有百年历史的中学,筛选出十余所可能地点,逐一比对。最终,目光锁定在浙江绍兴一所老校:蕺山书院旧址,始建于明代,1950年代改为第十中学分校,恰好与苏眠工作轨迹重合。
更重要的是,该校官网显示,今年六月将进行墙体修缮。
“他们要拆墙……”她喃喃,“必须赶在之前!”
她订了最早一班去绍兴的车票,收拾行李准备出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