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靖胡须早已花白,这两年沉心于教导学生,著书立说,对于朝政不闻不问,毫不介怀,但此刻却也不能冷眼旁观。
“陛下明鉴,两次兵变东宫六率功勋卓著,书院之中亦有诸多学子参与,故而此番叙功涉及之人数众多,必定要好好审核、甄别,不能使得有功者无奖、少奖,更不能令无功,少功者冒领军功,滥竽充数,不可骤然为之,一
旦出了差错不仅扰乱叙功体系,更会令陛下声威受损。
李承乾面沉似水,默然不语。
他看出来了,李靖、刘仁轨两人自持声望不足不能令他收回成命,所以采取了“拖字诀”,只要拖到房俊回京,自有房俊去主张。
偏偏两人占住了道理,令他莫可奈何,总不能当真跳过兵部由自己对有功之人随意任命吧?
那肯定是要出差错的。
叙功之事可以由兵部进行,但决定权要握在自己手里,不能无限期拖延。
他看向李?:“英公以为如何?”
李?暗叹一声。
很多时候他都觉得太宗皇帝当年易储之意其实并无差错,且不论才能之高低,仅以“杀伐决断”这一条来说,李承乾不如李治多矣。
想想当初得到长孙无忌支持的李治断然谋反,兴兵直入太极宫,那是何等杀伐决断,破釜沉舟?
今日倘若换了李治,早已强硬命令兵部予以配合,明日一早便拿出叙功人员名单,强行任免升迁,兵部难道当真敢抗命不遵?
但现在陛下不愿与兵部直接冲突,以免将来直面房俊之时理亏。
这倒也罢了,却又想要将他抬出来顶上去。。。。。。。
尽管心中不愿,却也只能予以配合。
“正如卫公与刘尚书所言,东宫六率之中有功者不计其数,予以审核、甄别必须严格谨慎,万万不能出现半点差错,这需要投入庞大人力、消耗极长时间,不能仓促决定……………”
说到此处,话锋一转:“但可以对校尉以上将官提前审核,上报之后由陛下封赏,其余人等可以向后顺延。”
他看向刘仁轨:“东宫六率万余将士,但校尉以上将官不过数十人而已,且所有人的功绩均已记录在档,想必一日之间兵部清吏司便可以完成审核、甄别之工作,明日此时将结果呈递御前。。。。。。没问题吧?”
刘仁轨无奈,只得颔首应下:“没问题。”
心中满是愁虑,陛下这是要对东宫下手啊。。。。。。
怎地崔敦礼在任之时便风平浪静,自己甫一接任便风起云涌?
而且陛下任命李敬业为“百骑司”统领,李?又如此支持陛下,明显已经结成同盟,又适逢太尉不在京中。。。。。。
思虑到此陡然一惊,陛下该不会趁着太尉不在京中这段时间断然易储吧?
倘若那般……………
刘仁轨有些冒汗。
回去兵部之后,刘仁轨将自己关在房之内,愁绪不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