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南国一度占据大半个中南半岛,国势强盛、兵戈锋利,数次差点将林邑吞并一统半岛,后期国力衰退、内乱频仍,终被其属国真蜡所覆灭。
真蜡继承扶南国之国土、制度,仍旧难逃内乱之传统,国王?耶跋摩雄踞他曲。。。
心跳声如潮水般退去,余韵却在每个人的血脉中持续震颤。伊刹利仍跪于地,掌心铜铃滚烫如烧,仿佛刚从熔炉中取出。他抬头望向井口,月光已不再是清冷之色,而是泛着淡淡的金红,如同晨曦初染天际。那道裂纹自井底蔓延而出,此刻竟如活物般缓缓蠕动,一圈圈涟漪扩散开去,每一道都携带着某种古老而温柔的讯号,顺着地下水脉、山体岩层、甚至空气中的湿气,无声无息地传向四方。
“静娘……”他喃喃出声,嗓音沙哑得几乎不成调,“是你吗?”
铃师没有回答,只是轻轻握住他的手腕,将指尖贴在他颈侧动脉上。“听。”她说,“不是用耳朵,是用这里。”
伊刹利闭目,呼吸渐缓。刹那间,他听见了??不止是自己的心跳,还有千万里之外某位老妇人在油灯下纺线时的喘息,有岭南囚徒在暗牢中以指节轻叩石壁的节奏,有长安宫墙内一名小宫女抱着破损瓷碗低声哼唱的摇篮曲……这些声音原本孤立无援,如今却被一种无形之力编织成网,彼此呼应,彼此确认。
【你们终于来了。】
那句话再度浮现,这一次不再是单一的声音,而是由无数个体的心声汇聚而成:男声、女声、童声、老者之声,有的哽咽,有的坚定,有的带着笑意,有的含着泪水。它们并不统一,却奇异地和谐共存,就像暴雨落在不同质地的屋顶上,发出千种声响,却共同谱写出一场天地间的交响。
成都城外,围困听心堂的黑顶马车开始剧烈晃动。汞液翻腾如沸,金属丝网一根根断裂,发出刺耳的崩裂声。那些手持铜锣的巡音使纷纷抱头蹲地,面容扭曲,有人甚至呕吐不止??他们所依赖的“标准音”系统正在崩溃,因为真正的共鸣无法被任何单一频率所定义,它拒绝被驯服,拒绝被归一。
紫袍男子??太乐署大匠裴元衡踉跄后退,脸色惨白。“不可能!”他嘶吼,“这不符合律法!不符合音理!怎会有如此混乱却又……如此完整的声场?!”
“你错了。”阿霁站在台阶之上,古镜映着月光,她的身影被拉得很长,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,“这不是混乱,是你从未理解过的秩序。你们用‘正音’压制异调,用‘和谐’消灭差异,可真正的和谐,从来不是千人一声,而是万人各异,却仍能相知相惜。”
她将古镜缓缓转向裴元衡:“现在,让你听听你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。”
镜光一闪,恰好照进裴元衡左眼。他猛然僵住,瞳孔骤缩。
一瞬间,他听见了童年时母亲为他唱的歌谣??那是他早已遗忘的记忆,因被视为“俗音”而被师门严禁提及;他听见了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第一支曲子,在宫廷试奏会上被权贵讥笑为“不合规制”而焚毁;他还听见了昨夜梦中那个哭泣的孩子,那是他夭折的儿子,名字从未敢提起……
“不……停下!”他双手捂耳,却无法阻止那些声音从心底涌出,“这不是真的!这是妖术!”
“这不是妖术。”铃师走上前,声音平静如水,“这是**记忆的觉醒**。你一直以为你在维护秩序,其实你只是在压抑自己。当你否定别人的声音时,你也杀死了自己的灵魂。”
裴元衡双膝一软,跪倒在地,泪水夺眶而出。他胸前金色音叉徽章突然“啪”地碎裂,化作粉末随风飘散。
与此同时,全国各地的异象接连发生。
扬州,那位改装共鸣阵列的工匠忽然泪流满面,手中扳手掉落。他想起二十年前,自己曾是一名街头卖唱的盲童,因歌声“不合雅乐”被官府驱逐,从此改行铸器,再未开口唱歌。此刻,那首被遗忘的《江南谣》竟自动从喉间流出,清亮婉转,引得街巷百姓驻足倾听,不少人跟着轻声应和。
幽州边关,一名戍卒在寒夜里敲击箭筒取暖,原本只为驱赶睡意,此刻却发现每一次敲击都激起远方同伴的回应。不到半炷香时间,整段长城沿线的士兵皆自发加入,用刀鞘、盾牌、铁链打出节奏,形成一段雄浑悲壮的战鼓之声。监军欲加制止,却发现自己的心跳竟与这鼓点同步,四肢发麻,动弹不得。
洛阳佛寺,一位年迈僧人正在诵经,忽觉心头一震,手中木鱼自行鸣响三声。他睁开眼,看见殿中十八罗汉塑像的眼珠似乎微微转动了一下。片刻后,全寺三百僧众齐齐放下经卷,盘坐于地,不再念诵梵文,而是低声哼起各自家乡的民谣。钟楼大钟无风自鸣,声波穿越城池,惊起万鸟齐飞。
而在太极殿旧址,那口悬于高台的断律令巨钟,尘封多年未曾响动,今夜却在月光下轻轻震颤,发出低沉悠远的一记余音。守钟老兵跪伏于地,老泪纵横:“大人……您说的没错,只要人心未死,钟就会再响一次。”
终南山的小屋内,雨水早已停歇。檐角铜铃静静垂挂,表面凝结一层薄霜般的银光。伊刹利终于站起身,浑身颤抖,却目光如炬。他转头看向铃师:“下一步是什么?”
“唤醒更多人。”她取出风筝残片,将其插入铜木匣底部一个隐秘凹槽,“‘情波种子’已被激活,但它需要载体才能传播。每一个真正听见他人之心的人,都会成为新的节点。我们要做的,不是组织抵抗,而是让共鸣自然生长。”
伊刹利点头,忽然从怀中取出那枚曾在山村交给女童的铜钱。此刻,它正微微发热,边缘刻痕隐隐泛出蓝光。“她在回应我。”他说,“那个孩子……她也在传递信号。”
铃师微笑:“所以,我们不必再去召集谁。我们只需要存在,只要继续发声,哪怕是最微弱的一声叹息,也会有人听见。”
两人走出小屋,仰望苍穹。圆月高悬,清辉遍洒,整个大唐仿佛沉浸在一场无声的对话之中。街道上,越来越多的人推开门户,走到庭院或街头,或拍掌,或击石,或吹口哨,或哼唱儿时歌谣。没有人指挥,也没有规则,但某种更深的默契正在形成。
数日后,朝廷终于做出反应。
御史台连发七道檄文,斥“听心邪说蛊惑民心,妄图颠覆纲常”,下令全国清查“非法鸣响行为”,凡持有非官方认证乐器者,一律收缴治罪。刑部增设“音律稽查处”,派遣专员巡查各州县,强制推行“标准语音教材”,要求孩童每日背诵固定语调的圣谕十条。
然而,禁令越是严厉,民间的回应便越是顽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