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金殿销香 > 295猜到(第1页)

295猜到(第1页)

风雨停歇后,晨光初透,慈光寺的钟声余韵犹在。四人自禅房中缓步而出,衣襟微湿,发丝沾露。昨夜那九响古钟,似是穿越岁月而来,唤醒了沉睡的记忆。她们彼此对视一眼,未言一语,却皆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同样的惊动??仿佛有谁轻轻推开了时光之门,让五姐妹重聚于天地之间。

阿箬扶着门框站定,抬头望天。东方云层裂开一线,金光洒落山巅,照得梅林如雪。她低声说:“小时候,每当我们闯祸,母妃总让我们跪在殿前听钟。九声之后,便准起身。”

明心轻笑:“你还记得那次,我们偷穿宫女的裙裳,在御花园扮仙女跳舞,被宁安撞见告发?”

婉柔接道:“结果五个人一起罚抄《女诫》三百遍,照雪写到手抖,还替最小的我多抄了五十遍。”

昭蘅望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舍,眸色温柔:“她说:‘姐姐们疼你,不是让你躲责,而是教你担责。’”

言语落地,风过林梢,似有回应。

她们缓缓走向墓园深处。石碑静立,无字,却比千言万语更沉重。阿箬蹲下身,将一束晒干的忍冬花置于碑前。这是照雪最爱的药草,清热解毒,亦能安神定志。“你说过,人心若乱,百病丛生。”她喃喃,“如今世人皆知医理,可心病却越来越多。”

明心拄杖而行,指尖轻抚碑面。那层淡淡光泽仍未散去,触之温润如玉。“也许,真正的疗愈,并非来自药石针砭,而是记忆的传承。”她说,“我们活得太久,久到几乎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。但只要还有人记得那些话、那些事,照雪就从未离开。”

忽闻山道上传来脚步声。一名年轻尼姑捧着经匣快步而来,额上沁汗,神色恭敬。“师父们,京城急信。”她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封缄的文书。

婉柔接过,拆开一看,眉头微蹙。片刻后,她将信纸递与三人传阅。纸上墨迹清晰:

>“贞悯祠旁‘争议人物陈列室’建成半月,已有万余人参观。然近日有人匿名张贴榜文,称‘宁氏功高盖世,五公主夺权篡史’,煽动士子联名请愿,欲为宁安平反。更有激进者夜焚五明书院分院,题字‘血债血偿’……朝廷已派巡防司彻查,然舆情汹涌,恐难压制。”

昭蘅冷笑一声:“三十年过去了,还有人想翻旧账?”

阿箬摇头:“仇恨从来不会真正死去,它只是蛰伏,等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重新爬出。”

明心闭目良久,终开口:“该来的,总会来。但我们不能再让历史成为权力的工具,也不能让它沦为情绪的祭品。”

四人默然良久。最终,婉柔提议:“不如就在这慈光寺,开一场‘五明论道会’。不设禁令,不限身份,凡愿前来者皆可发言。让天下人亲眼看看,真相究竟是什么模样。”

“好。”昭蘅点头,“但我有一个条件??必须邀请那位曾砸牌位的青年儒生主持开场陈词。”

众人皆是一怔。阿箬迟疑道:“他虽后来求学成名,可毕竟出身宁族,立场难免偏颇。”

昭蘅目光坚定:“正因如此,才最该给他话筒。若连敌人都能在此说出真心话,那我们的信念才算真正立得住。”

于是,三日后,慈光寺外搭起白布高棚,横幅书“五明论道”四字,笔力遒劲,乃启明帝亲题。消息传开,四方云集。僧俗百姓、官员学子、边疆使节、西域商人,纷纷赶来。有人为求真,有人为看热闹,也有人怀揣怒火,誓要掀翻这场“伪善之会”。

辰时三刻,四位老人并肩登台。粗麻孝衣依旧,木簪束发,无珠玉装饰,唯胸前各佩一枚铜钱,刻“同心”二字。台下万人屏息,鸦雀无声。

婉柔执话筒率先开口:“今日之会,非为争胜,亦非定罪。我们只想问一句:什么是真实的历史?是一个人的功过相抵,还是千万人的命运转折?是掌权者的记录,还是平民口中的传说?”

她顿了顿,声音渐沉:“宁安,确有才干。她在仁宗初年整顿内库,裁汰冗员,使国库充盈;她推行‘严刑峻法’,短期内肃清贪腐;她甚至曾在大疫年间开放私仓赈灾,救活数万饥民。这些,我们都承认。”

台下一阵骚动。有人鼓掌,有人怒斥。

阿箬接过话筒:“但她也亲手下令火烧张慧妃寝宫,逼死五位忠臣全家,以酷刑折磨政敌至疯癫。她利用帝王信任,操控朝局近二十年,致使言路闭塞,冤狱频发。她所行之事,岂能用‘手段激烈’四字轻描淡写?”

一名老儒起身质问:“既然如此,为何你们五人未曾早除奸佞?若当年果断出手,何至于让她祸乱多年?”

明心缓缓起身,目光如炬:“因为我们也是她的学生。”

全场哗然。

“不错。”她语气平静,“幼时,宁安奉旨教导我们礼仪、律法、政务。她严厉,却不失耐心;她苛刻,却教我们识字断案。我们曾敬她如师,畏她如母。直到某一夜,我无意间听见她与心腹密谈,才明白她所图者,非辅佐幼主,而是代天临朝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