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刻,风雪骤止。
阳光破云而出,洒在紫宸殿金瓦之上,映照出百年来第一道不含谎言的光辉。
仪式结束后,林昭并未久留。他走出宫门时,夕阳正染红天际。街道两旁挤满了人,却没有欢呼,只有安静的注视与深深的鞠躬。
他在城门口停下,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皇宫。
“走吗?”秃毛鸡落在肩头,翅膀抖了抖雪。
“走。”他说,“还有太多地方没听过故事。”
从此,世间再无固定踪迹可寻林昭。有人说他在南方山村教孩童识字,把忆辉种子种进课本扉页;有人说他在西部荒原陪老兵喝酒,听他们讲那些从未上报的战役;还有人说他在北方极寒之地,跪在冻土上倾听风中残存的战歌。
而每当夜深人静,总有人听见远处传来断笛之声。那旋律不成调,却直抵人心,像是一个人类与亡灵共同吟唱的安魂曲。
多年后,一位年轻史官整理皇家档案时,发现一份匿名手稿,纸张泛黄,墨迹斑驳。开头写道:
>“我曾以为拯救世界要靠力量,后来才明白,真正能穿透时间的,是声音。
>是母亲哄睡时的歌谣,
>是士兵临终前的遗言,
>是渔妇在岸边一遍遍呼唤丈夫的名字。
>这些声音本该微弱如尘,
>可当千万人一起说出来,
>它就成了雷鸣。”
>
>“我不求青史留名。
>若有一天人们忘记‘林昭’是谁,
>请记住:
>那个愿意停下来听别人说话的人,
>曾走过这片土地。”
>
>“而你,正在读这段文字的你??
>你也是那个愿意听的人。
>所以,轮到你了。”
>
>“拿起笔,张开嘴,
>告诉世界,
>你想让谁被记得。”
手稿末尾,附着一片干枯的忆辉叶,脉络清晰,隐约可见两字余痕:
**归来**。
窗外,春雨初歇,新笋破土。
某户人家的孩子捡起一片落叶,好奇地凑近眼前。
叶脉间忽有微光一闪,浮现出一句话:
>“下一个讲故事的人,是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