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按下播放键。
苍老而虚弱的声音响起:
>“如果有一天你继承这间书店,请记住:
>不是所有英雄都穿披风。
>有些人一生都在黑暗中写字,只为等一个人读懂。
>托马斯,轮到你了。
>去建更多的墙,点亮更多的灯。
>告诉世界??
>普通人也能成为别人的神迹。”
录音结束,屋内静得能听见尘埃落地。
托马斯关闭电脑,取出所有备份硬盘,放进特制金属箱。然后拨通电话:
>“林远舟,准备启动‘千墙计划’。我们要在全国建立一百个倾听站点,覆盖学校、医院、难民营、养老院、戒毒所……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。”
>“陈默,联系各地志愿者网络,培训标准流程。重点不是解决问题,而是学会倾听。”
>“还有,请帮我预约一次与超人的会面。不是采访,是合作。我们需要他,不只是作为象征,更是作为行动者。”
一周后,第一座公共倾听墙在市中心公园落成。纯白墙体,镶嵌木质格框,每个格子里放着纸条与铅笔。顶部镌刻一行字:
>**“你说的话,不会消失。”**
开幕当天,超人亲自到场。他没有飞行,而是步行穿过人群,摘下披风,交给一个小女孩保管。然后,他拿起一张纸条,写下:
>“我曾以为强大就是无所不能。
>后来才知道,真正的力量,是承认无知,接受批评,然后继续前进。
>我仍在学习。
>谢谢你们,没有放弃我。”
他将纸条贴上墙,向所有人鞠躬。
人群中爆发出掌声,也有啜泣声。
当晚,全球三十个城市同步点亮“倾听之灯”活动。人们手持蜡烛,围成圆圈,轮流说出心底深藏的话语。一段段录音通过网络汇聚至书店服务器,自动归档,编号,上传至“记忆云库”。
而在遥远的北极圈边缘,一座极地科考站内,一名科学家打开收音机,调频至短波频道。电波杂音中,传来一段缓慢而坚定的播报:
>“这里是‘听见计划’夜间广播。今夜,我们要念一封信。来自一位母亲,她的儿子在战争中阵亡,遗体至今未寻获。信上说:‘每天早上,我仍会煎两个鸡蛋。一个给我,一个放在空椅子上。今天是我第五百三十七次这样做。我不求奇迹,只希望有人记得,他曾笑着吃完早餐,然后出门上学。’”
科学家摘下帽子,默默点燃一支蜡烛。
同一时刻,太空站中的宇航员透过舷窗俯瞰地球。他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大陆与海洋,而是无数闪烁的光点??那是正在举行朗读会的城市,是点亮倾听灯的村庄,是贴满纸条的墙壁。
他轻声说:“原来人类最亮的光,从来不是核弹,也不是火箭。而是当一个人开口,另一个人选择聆听。”
托马斯站在书店门口,仰望星空。
小树的第十三片嫩芽悄然萌发,微光初现,尚未显字。
他知道,那将是下一段旅程的起点。
风铃轻响,门开了。
一个拄拐杖的老人走进来,怀里抱着一本破旧相册。
“你是托马斯吗?”他问,声音颤抖,“我听说……这里收留那些没人肯听的故事?”
托马斯微笑:“是的。欢迎来到,可以开口的地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