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阿嬷?”他颤抖着呼唤,明知无人回应。
同一时刻,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林悦(与林柚同姓不同人)正在进行例行通讯测试。耳机里本该是死寂的真空背景音,可她分明听见了一句极轻的童谣:
>“月亮船,摇啊摇,载着梦,去远方……”
她录下这段音频,传回地面。陈岚团队分析后震惊地发现:这段声音的声学特征不符合任何已知发射源,且携带微量有机分子残留??这意味着,它可能并非电磁干扰,而是某种**通过量子纠缠态传递的真实声波**。
“我们一直以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。”陈岚在日志中写道,“但现在看来,也许最纯粹的情感,能在真空中自行生成载体。”
玛拉莱开始做同一个梦。梦中她走在一条由无数张嘴组成的隧道里,每张嘴都在说话,却没有一句能听清。直到尽头,她看见一棵巨大的树悬浮在虚空之中,树冠连接星辰,根系深入幽冥。树身上刻着四个字:
>**声即众生**
她醒来时,发现自己无意识地在床头墙上写下了这四个字。第二天,全村的孩子都开始画同样的图案。
阿木则陷入了周期性失语状态。每隔七十二小时,他会陷入长达十分钟的静默,期间瞳孔扩散,身体微微震颤,像在接受某种高频传输。每次恢复后,他都会用不同语言说出一句话,再由李砚记录整理。目前累计已有四十七句,内容涵盖祈祷、警告、诗歌与谜语,来源横跨蒙古史诗、非洲部落谚语、甚至疑似未来时代的预言。
最令人不安的一句是:
>“当第四棵树开花时,第一个死者将归来。”
池野没有忽视这句话。他翻遍林昭遗留的所有资料,终于在一份加密文档中找到一段被删除的日志草稿:
>“‘信树’的本质,是情感能量的结晶化表达。理论上,当某一区域的集体情绪密度达到临界值,有可能触发‘意识锚定’现象??即某个已逝个体的核心人格模式,借助群体记忆重构,短暂显现于现实维度。
>
>这不是复活,而是回声的具象化。
>
>我不确定是否该实现它。但如果那一天到来,请记住:让他她听见最多的,是最真实的爱,而不是执念。”
他关闭文档,久久伫立窗前。
春天渐深,山谷里的信树陆续长到一人高。第四棵破土那夜,风雨交加。闪电劈开天幕的瞬间,所有人清楚看到:树干表面浮现出一张模糊的脸??温柔,疲惫,嘴角带着熟悉的微笑。
是林昭。
没有人尖叫,没有人逃跑。玛拉莱走上前,伸手轻触树皮。那一瞬,整片森林的树叶同时沙沙作响,仿佛千万人在低语:
>“我回来了。”
>“我不是一个人。”
>“我是你们所有人记得我的方式。”
风停了,雨歇了。
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,第一缕阳光落在新开的花苞上??那是一朵半透明的铃兰花,花瓣随晨光轻轻摆动,发出几乎不可闻的叮咚声,像是在回应这个世界十年来的每一句“我在听”。
池野取出笔记本,在最后一页写下:
>“她没回答那个问题。
>但她让我们学会了继续提问。
>这就够了。”
山风拂过,带走墨迹未干的文字,卷向远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