护士的话音刚落,方言整个人懵了一下,然后他下一秒反应过来,赶忙对着护士问道:
“朱霖呢?她怎么样?”
护士对着方言说道:
“方主任您别急,一切都好,是顺产,母子平安。”
“这会。。。
晨光尚未完全铺展,启明学院的屋顶光伏阵列已悄然苏醒,吸收着第一缕斜射而来的阳光。阿依古丽站在实验室天台,手中捧着一杯温热的酥油茶??这是今早央金从双湖村发来的一份“心意包裹”中附带的,用牦牛奶粉和传统工艺熬制,封存在真空袋里,随无人机配送网络跨越三千公里送达。她轻啜一口,咸香在舌尖化开,仿佛尝到了高原风雪中的坚韧与温情。
手机震动,是“隐匿节点”系统传回的首条反馈:朝鲜边境小镇慈江道长川里,昨夜成功接收离线数据包,短波信号稳定传输达分钟。当地诊所的冷藏柜恢复供电,保存了三支即将失效的破伤风疫苗;小学教室里的LED灯亮起两小时,孩子们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在电灯下写作业的体验。随信附上一张手绘图:五个孩子围坐在一盏灯旁,头顶画着星星和月亮,底下歪歪扭扭写着一行汉字:“我们看见了光。”
阿依古丽将图像上传至“苍穹算法”的情感记忆库,标注为【代际希望?初级共鸣】。系统自动将其归入“追光者计划”教育模块,生成一套适配低识字率环境的图形化电工教学卡片,并安排下一轮短波推送。
她转身走进主控室时,晓兰正指挥团队调试新接入的南太平洋浮岛电网模型。那是一组由废弃集装箱改造而成的漂浮能源站,依托海浪能、太阳能与微型核聚变辅助供能,专为应对海平面上升后消失的岛国设计。屏幕上,图瓦卢一位老渔民正通过卫星电话口述需求:“我们不怕水涨,只怕祖先的名字被冲走。能不能让每座浮岛都带着村子的记忆?”
“可以。”阿依古丽走到操作台前,“启动‘文化锚定协议’。”
她调出数据库,输入关键词:图瓦卢、口述史、家族谱系、传统歌谣。算法迅速整合过往三年收集的太平洋岛国民俗资料,生成一套“声纹-光影联动系统”??每个家庭的祖辈名字将以波利尼西亚纹样形式镌刻于浮岛外墙,夜晚通电时,名字会随着潮汐节奏微微发光,如同祖先之灵仍在守望家园。
“不只是供电,”她低声说,“是让文明有根可依。”
中午,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代表视频连线,提出一项紧急请求:非洲萨赫勒地带爆发区域性旱灾,马里、尼日尔、乍得交界处的游牧民族陷入断电危机。传统水源点干涸,通信中断,部分村庄甚至开始焚烧电线杆取暖。他们希望启明学院能快速部署一批“移动光明舱”,并培训当地女性成为首批运维员。
“我们愿意提供运输支持,但必须在两周内完成。”对方语气急切。
阿依古丽没有犹豫:“答应他们。启动‘沙海星火’行动预案。”
下午三点,学院操场上已整齐排列二十台新型应急能源舱。这些银白色圆柱体高两米,重不足三百公斤,内置折叠光伏板、小型风力发电机与固态储能核心,可通过直升机空投或骆驼驮运抵达偏远地区。更关键的是,每一台都预装了“苍穹算法”轻量化版本,能根据使用者的情绪波动自动调节照明强度与频谱色温??焦虑时释放暖黄光缓解压力,疲惫时切换蓝绿光提升警觉。
她亲自为第一批三十名志愿者授课。她们来自撒哈拉以南各国,多数是教师、护士或社区领袖,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,却已在战火与饥荒中失去亲人。课堂设在露天帐篷,地面铺着再生橡胶垫,黑板是一块可卷曲的电子屏。
“你们不是接受援助的人,”阿依古丽站在她们中间,声音清晰而沉稳,“你们是光源的播种者。这台机器不会永远亮着,除非有人愿意每天爬上屋顶清理沙尘,愿意教孩子如何安全接线,愿意在暴风雨夜徒步十公里去修复断路。”
一名叫法蒂玛的马里姑娘举起手,眼神坚定:“老师,如果我们死了呢?”
全场寂静。
阿依古丽看着她,缓缓摘下颈间挂着的一枚铜质徽章??那是父亲林建国留下的老式电工证吊牌,边缘已被岁月磨得发亮。
“如果你倒下了,你的名字会被刻进‘光之碑林’。你的女儿、孙子,会在某一天走过那片青石,听见风里传来你的故事。然后,他们会说:‘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。’”
法蒂玛接过徽章复制品,双手颤抖,最终紧紧攥住。
七日后,首批“沙海星火”小队出发。阿依古丽送她们至机场,目送飞机消失在云层之中。当晚,她梦见自己行走在无边沙漠,脚下每一粒沙都在发光,汇聚成一条蜿蜒的电路,直通地心。
一周后,捷报传来:尼日尔西北部杜加村成功激活第一座移动光明舱。当地妇女用回收金属自制支架,将光伏板架设在清真寺穹顶,不仅点亮了礼拜堂,还为村卫生所供电冷藏药品。更有意义的是,她们自发组织“夜间读经班”,利用灯光教授女孩们识字,打破了百年来女性不得夜出的传统禁忌。
而真正令阿依古丽动容的,是一段由村民用旧手机拍摄的视频。画面中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第一次戴上LED头灯,在孙女的帮助下阅读一本残破的《古兰经》。她手指颤抖地抚过文字,泪水滑落纸面。旁白是一位年轻女子的声音:“奶奶说,她等这一刻等了六十年。现在,她终于知道,神的话语,不该只属于男人。”
阿依古丽将这段视频命名为《第一束属于她的光》,列入“追光者计划”教材第二章。
与此同时,“代际记忆传承”系统持续运行,已建立全球超过八千个家庭的个性化能源档案。其中最特殊的,是一组来自乌克兰战区的数据。一位母亲在地下室坚持每日固定时间开启一盏小灯,只为让孩子相信“太阳还在升起”。算法捕捉到这一行为模式,自动生成“虚拟晨曦程序”??每逢当地时间七点整,即便外部电网瘫痪,其储能设备也会释放一段模拟日出的渐亮光照,并播放预先录制的鸟鸣声。
系统还将该案例纳入“战争阴影干预模型”,建议在全球冲突地区推广“心理续航供电策略”:即优先保障家庭照明、儿童学习区与医疗冷藏的最小能量配额,哪怕每天仅有三十分钟,也要形成稳定的“希望节律”。
四月清明,阿依古丽再度回到戈壁滩的“光之碑林”。这一次,她带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??阿里姆,那个曾在阿富汗难民营触摸太阳能板而泪流满面的男孩。如今他已成为“光明少年班”最优秀的学生,亲手设计了一款适用于沙尘暴环境的自清洁光伏罩。
他们在一座新碑前驻足。碑文刚刚刻好:
**林建国,中国四川籍电力工程师。
毕生架设高压线路逾两千公里,
牺牲于1998年暴风雪抢修任务。
其女承志,薪火不灭。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