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原来我爸不止修铁路……”张秀英跪在洞口,手指抚过那熟悉的名字,泪如雨下。
她终于明白,为何父亲总在深夜独自擦拭那枚铁道兵徽章,为何每次听到军号声都会怔住良久。他不是沉默,而是背负太多无法言说的秘密。那些埋骨荒野的战友,那些未能归家的兄弟,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。
“爸爸,”她对着山风喊,“我替你回来了!”
回程途中,林浩然收到一条短信: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旧址附近,有村民反映近年常听见地下传来钟声。当地文保部门怀疑是早期航天测控站遗留设施,邀请“寻光行动”协助调查。
他看着手机屏幕,忽然笑了。
“这条路,还远没有走完。”
当晚宿营戈壁滩,众人围坐在篝火旁。星空浩瀚,银河横贯天际,仿佛无数英灵在注视人间。张秀英拿出一把口琴,吹起一首老歌《驼铃》。旋律悠扬,穿透寂静,引得远处狼嚎应和。
林浩然仰头望着星辰,脑海中浮现出周文清、陈国栋、徐志远、马占奎……一张张面孔交织浮现。他们不曾留下丰碑,却用生命丈量大地;他们未曾享受荣光,却为后世点亮灯火。
“你说,他们会想被记住吗?”小李忽然问。
老周喝了口保温杯里的茶,淡淡道:“他们不在乎名字是否流传,只在乎事有没有做成。可正因为如此,我们才更要记住他们。否则,谁来证明他们真的存在过?”
林浩然点点头,从包里取出一本新日记本,翻开第一页,提笔写下:
>**《寻光者手记?第二卷》**
>日期:2025年4月18日
>地点:新疆伊犁山谷
>今日,我们找到了徐志远。
>他也曾是个会写情书的男人,会梦见妻子笑容的父亲,会为没能兑现诺言而愧疚的普通人。
>可当国家召唤,他选择了走进大山,把青春与性命,全都献给了无人知晓的使命。
>我们常说英雄伟大,可真正的伟大,或许就是平凡人在关键时刻做出不平凡的选择。
>他们不是神,他们是人。
>正因为是人,所以更值得铭记。
写完,他合上本子,望向远方。
那里,朝阳正缓缓升起,金色光芒洒在荒漠之上,照亮了前行的车辙。
几天后,北京召开全国科技表彰大会。中科院正式发布《青藏高原生态演变报告》升级版,并宣布将以K-9站原始数据为基础,建立“中国高海拔长期观测数据库”。发布会上,林浩然作为特邀嘉宾登台发言。
台下掌声雷动,闪光灯如星海闪烁。
但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:“今天所有的成果,都源于一群被历史遗忘的人。他们用一生告诉我们:有些光,即使深埋地下五十年,终会被看见。”
会后,一家媒体采访他:“林先生,您原本是演员,为什么会投身这项事业?”
他沉默片刻,答道:“因为我演过洪世贤,一个自私懦弱的男人。可现实中,有太多像我姑妈、像陈国栋这样的人,他们在黑暗中坚守,只为照亮别人。我不想再演虚假的角色了。我想做一点真实的事。”
消息传出,网络沸腾。“寻光行动”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十亿,无数网友自发上传祖辈参与三线建设的老照片、书信、勋章,形成一场全民记忆唤醒运动。
更有高校学生组团报名志愿者,誓言“接过前辈的笔,继续书写未完成的地图”。
而在四川小镇的墓园里,李婉清专程前来祭拜周文清。两位素未谋面的女性,因命运交错,在同一片土地上低语诉说。
“姐姐,”她轻抚墓碑,“我和志远没能看成天山雪莲,但我们种了一院子的茉莉花。他说,那香味像极了你当年寄来的信纸。”
风吹过,花瓣纷飞。
同一时刻,戈壁滩上的工程车再次启程。新的线索指向青海湖畔一座废弃雷达站,据称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持续发送加密信号,直至某夜突然中断。
车内,张秀英将最后一颗螺丝钉嵌入复刻徽章,轻轻扣在胸口。
“爸爸,”她说,“我会一直走下去。”
林浩然望着前方无尽公路,阳光穿过云层,洒落成一道金色光带,宛如一条通往未来的轨道。
他打开手机,播放那段青岛海边的视频。浪花依旧翻涌,海风呼啸,仿佛回应着雪山之巅那些永不消逝的电波。
“我们会的。”他再次轻声说。
“一定会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