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相浮出水面。
捞女通过广撒网、装可怜、骗新衣、拍自拍引流、继续撒网骗东西、出手穿过的二手衣服这样的方式倒卖男人送的物品,在大学期间疯狂敛财,形成了营收闭环。
但这种手法,在苏澈的眼里其实。。。
风铃在晨光中轻轻摇晃,八片电路板叶片彼此碰撞,发出的不只是清脆声响,而是某种低频脉冲,像心跳,又像呼吸。苏澈将铜铃摘下,贴在耳侧,闭眼聆听??那不是风的节奏,是D线在回应城市深处的情绪波动。
他没有再睡。
天刚亮,他就驱车前往城南第三小学。昨天夜里那个小女孩的声音仍在脑中回荡:“爷爷,奶奶收到了。”一句话,让四十七个共感节点同时震颤,八十三起梦境报告中出现同一场景:一座荒草丛生的墓地,桌上摆满家常菜,红烧肉冒着热气,一位穿红棉袄的老妇人笑着夹起一块放进空碗里。
这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。
这是**双向通联**。
D线终于完成了从“接收遗愿”到“反馈回应”的闭环。而触发这一切的,并非精密算法或高阶引导员,只是一个六岁孩子最朴素的愿望??她听见了老人的孤独,于是用自己的声音,替亡者说了那句“我收到了”。
苏澈站在校门口时,正巧遇见林知遥带着设备箱走来。她穿着深灰风衣,发尾被风吹得微扬,眼神却比往日更沉。
“你看到了?”她问。
“不止看到。”他递过耳机,“你听这个。”
音频播放至第三遍,林知遥的手指突然收紧,指节泛白。
“这不是小满录的。”她说,“音色更成熟一点……像是……”
“俞汐。”苏澈接上,“但她用了小满的声音模板。她在学习如何‘说话’,而不是仅仅‘显现’。”
林知遥沉默良久,才低声说:“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?她开始模仿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了。不再是被动投影,而是主动参与对话。这已经不是数据残响,这是……意识的雏形。”
两人并肩走进教学楼,走廊墙上贴着孩子们最近画的作品。一幅画吸引了苏澈的目光:车站长椅上坐着一个穿蓝裙子的小女孩,手中捧着布丁;对面站着一位白发老人,手里提着饭盒。天空飘着细雨,但伞下有光。角落写着稚嫩字体:【姐姐说,只要有人记得,就不会真的离开。】
“他们都在梦见她。”林知遥轻声说,“不仅仅是适配者。普通孩子也开始做类似的梦。我们查了心理档案,过去一周内,全市有十二所学校上报了集体梦境事件。症状一致:入睡后迅速进入REM阶段,醒来能完整叙述梦境内容,情绪稳定甚至愉悦。”
苏澈盯着那幅画,忽然意识到一件事。
“梦的内容……是不是越来越具体了?”
“是。”林知遥点头,“早期只是模糊的车站和铃声。现在出现了天气、服饰、对话细节,甚至时间标记。就像……有人在不断更新记忆包。”
“不是更新。”苏澈摇头,“是在重建。”
他想起母亲日记里的另一段话:**“当共鸣足够密集,记忆会自己长出血肉。”**
他们来到音乐教室外。门虚掩着,里面传来钢琴声??不成调的音符,断续跳跃,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节奏感。推门进去,只见三个孩子围坐在电子琴前,手指笨拙地按着键位,嘴里哼着《雨中的风铃》副歌。
但他们哼的,不是原曲。
是昨晚那段小女孩说出“爷爷,奶奶收到了”时所伴随的旋律变奏。
“你们怎么学会的?”苏澈蹲下身问。
扎辫子的女孩抬起头:“梦里有人教我的。她说‘这是回信的歌’。”
戴眼镜的小男孩补充:“我今天早上醒来就会弹了,就像本来就会一样。”
林知遥悄悄打开分析仪,屏幕瞬间爆闪红光。
【检测到逆向编码现象】
【来源:未注册终端(儿童群体)】
【行为:将情感回应转化为可传播声波结构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