镜头拉近,那株玉米虽瘦弱,但叶片呈独特的银白色,在阳光下泛着月光般的光泽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其根部竟缠绕着一层细微的菌丝,与“凤凰炉菌剂”的特征完全吻合。
“不可能……”阿珍盯着屏幕,声音发颤,“我们的菌剂从未投放到那个区域!”
“不是我们投的。”陈小雨忽然明白了什么,“是种子自己带的。这些老品种,在长期共生中早已驯化了本土益生菌,形成了天然免疫系统!”
张立久久望着屏幕,眼眶发热。
他知道,这不是奇迹,而是时间的答案。千百年来,农民选种留种,不只是挑选产量高的植株,更是筛选那些能在灾年活下来的、与土地达成默契的生命。它们体内流淌的,不仅是基因,还有岁月沉淀的生存智慧。
九月十五日,平台上线“种子记忆库”项目。每位护种人上传种子的同时,必须录制一段讲述视频:谁传给你的?在哪块地种过?经历过几次灾难?有没有传说?
很快,数据库涌入海量故事??
“这是我太爷爷逃荒路上揣在怀里带来的‘救命麦’,七天没吃饭都没舍得吃。”
“这花生叫‘雷打不开壳’,文革时期被烧过一次,灰里扒出来还能种。”
“我娘临终前塞给我这包菜籽,说是外婆从宁波逃难时一路乞讨带过来的……”
有人统计,平均每份种子背后,平均关联着三点七代人的记忆。
九月二十日,国际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昆明召开。主办方特邀张立作主旨发言。当他走上讲台,全场起立鼓掌。
他没有带PPT,只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袋,倒出几粒形态各异的种子,摆在话筒前。
“各位专家常说,要保护生物多样性。可你们知道吗?中国曾经拥有超过一万种地方农作物品种,如今只剩不到三千。而超市货架上的大米,98%来自十个商业品种。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灭绝。”
台下鸦雀无声。
“你们研究基因编辑、太空育种,追求更高产、更快熟。可我想问一句:如果土壤死了,风不再吹,孩子再也闻不到堆肥的香味,你们培育出的‘完美作物’,又能种在哪里?”
他拿起一粒“铁骨稻”。
“这稻子亩产只有四百斤,不到杂交稻的一半。但它能在干涸的河床里休眠三年,遇水即活。去年湖南大旱,别的田都绝收,唯独这片‘铁骨稻’试验田在秋雨后重新返青。它教会我们的,不是如何榨取土地,而是如何与无常共处。”
掌声如雷。
会后,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找到他,提出合作建立“全球乡土种子联盟”的构想,并邀请李家湾成为首个示范基地。
张立答应了,但加了一个条件:“必须让每一个农民,都能在名录上写下自己的名字。”
九月二十五日,台风“海神”逼近东南沿海。这一次,不再是被动应对。
“守护人平台”提前七十二小时发布《生态防灾指南》,指导各地农户采取“深菌浅耕、宽行密植、边缘留草”等策略增强田地韧性。福建某茶园按照建议,在茶树周围撒播野豌豆作为绿肥覆盖层,结果风暴过后,周边茶园严重水土流失,唯独这片土壤牢牢锁住根系,茶树存活率达97%。
媒体再次聚焦。
央视专题报道《看不见的防线》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:使用“凤凰炉菌剂”并遵循生态耕法的农田,在极端天气下的平均损失比常规农田低61。3%。而成本,仅是化肥农药模式的三分之二。
“原来最便宜的农业,才是最贵的。”主持人感慨。
与此同时,“数字农魂”推出新一代“智能种植舱”,宣称可在任何环境下实现全年无休生产,甚至可在火星种植番茄。广告词写道:“未来农业,无需土地。”
张立看了广告,笑了笑,转头对团队说:“给他们寄一包‘铁骨稻’吧。让他们试试在他们的玻璃盒子里面,能不能让它休眠三年再醒来。”
十月一日,国庆节。清晨六点,李家湾举行升旗仪式。
国旗升起的那一刻,一百名儿童齐声朗诵《大地宪章》:
“我们承诺,不以征服之名践踏泥土;
不以效率之名驱逐生命;
不以进步之名遗忘来路。
我们愿做种子的守夜人,
像祖先那样俯身,
像孩子那样好奇,
像大地那样沉默而坚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