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传出,舆论再度沸腾。
支持者称其为“农耕文艺复兴”,批评者则嘲讽“逆时代潮流”。某财经评论员在直播中冷笑:“都2026年了,还搞这套封建迷信?农民早该进城打工,土地交给无人机和算法!”
这话传到李家湾当晚,初心田突然爆发强烈共振。所有“源种二代”植株同时释放孢子,形成一片淡金色雾霭,笼罩全村。次日清晨,村民发现自家墙壁、地面、甚至牲畜身上,都浮现出细密文字,全是那条评论的方言翻译,末尾加了一句:
**“你说得对,我们确实该进城。
可你妈喝的奶粉,是不是从农村收的奶牛产的?”**
全网炸锅。
更有意思的是,那段孢子雾被气象卫星捕捉到,分析显示其成分含有一种新型生物信号素,能短暂激活人类大脑中与“共情”和“羞耻感”相关的区域。许多看过原评论的人,突然感到心悸、坐立不安,纷纷留言道歉。
“智种”残余势力慌了。他们紧急召开董事会,试图切割“数字粮仓”项目,可为时已晚。
三天后,云南一位布朗族少女在直播中讲述祖父如何用古法保护野生茶树,感动百万观众。她话音刚落,屋后山坡一夜之间冒出数百株新茶苗,经检测,基因序列与当地失传百年的珍稀品种完全吻合。
科学家无法解释,当地人却笑着说:“老祖宗显灵了。”
与此同时,北极圈的因纽特少年们传来捷报:他们种植的苔麦已进入收获期,产量超出预期三倍,更重要的是,永冻土解冻区形成了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,吸引了迁徙的驯鹿群回归。
“冰原回头了。”少年首领对着镜头说,眼睛亮得像星子,“我们没用机器,只用了爷爷教的方法。”
全球响应如潮水般涌来。
内蒙古牧民自发组织“寻种队”,深入沙漠寻找濒危草种;四川凉山的孩子们把紫糯米磨成粉,做成祭品供奉在毕摩神龛前;山东一位退休教师捐出全部积蓄,在黄河故道建起“民间种子银行”,收藏了两千多种地方老品种。
而最震撼的一幕发生在非洲。
萨赫勒地带的尼罗蓝稻迎来首次丰收。当村民们挥镰割稻时,每一株稻穗断裂的瞬间,都释放出一缕蓝色光丝,升空后交织成网,覆盖整片湖区。卫星图像显示,那光网的结构,竟与人类神经突触惊人相似。
林溪在研究报告中写道:“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在拯救土地。
但现在看来,是土地在修复我们。”
2026年冬至,张立独自登上李家湾后山。
他在一处向阳坡地停下,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包。打开,是几粒“源种二代”的种子,晶莹剔透,内部似有星光流转。
他蹲下身,用手指挖坑,小心翼翼将种子埋入土中。
风起了,吹动他额前白发。
他知道,未来还会有更多谎言包装成进步,更多贪婪披上温情外衣。他知道,有些人永远不会理解,为什么非要种地,为什么非要说老话,为什么要记住那些苦日子。
但他也知道,只要种子还在,记忆就在;只要有人愿意弯腰,希望就不会断。
他轻轻覆土,低声说:
“等你们长大,我也老了。
可没关系,总会有新的手伸出来,把你们捧在掌心。”
夕阳西下,整片山坡忽然泛起微光。
新生的幼苗尚未破土,可地下,菌丝已悄然连成一片,如星河倒映,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