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大唐协律郎 > 0487 一言不合拂袖而去(第2页)

0487 一言不合拂袖而去(第2页)

话音未落,门外传来轻叩三声。

小厮低声禀报:“少爷,洛阳来的信使到了,带来少林寺方面的消息。”

张岱挥手示意入内。一名灰衣汉子匆匆进门,单膝跪地,呈上一封密函。张岱拆阅毕,嘴角微扬:“果然不出所料。嵩山暗仓转移顺利,七成金银已运抵扬州盐商郑氏宅中,另有三成化整为零,藏于沿途十二处分号地下金库。玄觉大师传话,愿继续庇护我们,但要求今后供奉加倍。”

“他们这是趁火打劫。”老者怒道。

“无妨。”张岱淡然,“金钱不过是工具,能换来平安,十倍也值得。告诉玄觉,明年香油钱增至二十万贯,另赠良田五百亩,归于寺产名下。”

灰衣汉子领命而去。

待人走后,老者忍不住问:“少爷真准备放弃嵩山据点?那可是我们经营十年的心血。”

“留着才是祸根。”张岱冷笑,“如今朝廷清查佛寺风声正紧,少林寺已是众矢之的。我若还把钱藏在那里,岂非自投罗网?况且……”他望向远方,“真正的战场不在仓库,而在人心。谁能掌控两京之间的资金流动,谁就掌握了帝国的命脉。”

正说着,外头又传来急促脚步声。一名家丁慌忙进来:“启禀少爷,宫里传出消息,陛下召见渤海公,密谈半个时辰,出来时面色极为难看!据说……是因为御史台刚刚递交了一份关于飞钱柜坊的调查报告,提及多名高官拖欠款项,其中赫然列有渤海公的名字!”

张岱闻言,仰天轻笑:“来得比我想象的还快。”

他转身取来一方素笺,提笔疾书:

>“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,而今有勋贵重臣,负国恩而不报,倚权势而赖债,致商旅凋敝,市井骚然。臣闻之痛心疾首,谨以匿名之身,冒死上达天听……”

写罢,吹干墨迹,封入信封,交予老者:“派人连夜送往御史台李大夫府上。记住,务必让他的贴身仆人在清晨扫院时‘偶然’发现此信飘落于门前石阶。”

老者领命欲行,忽又停步:“少爷,万一渤海公先下手为强,反咬一口,怎么办?”

张岱负手立于廊下,晨风吹动衣袂,猎猎如旗。他望着东方初升的朝阳,缓缓道:

“他若不动,我便等他百年;他若敢动,我便叫他粉身碎骨。三十年前他杀我父,今日我取他命,不过是因果轮回,天道昭彰。”

数日后,长安城风云再起。

御史台连续三日上奏,指渤海公“恃宠而骄,积欠巨款,失信于民”,并附有多位商人联名诉状。更有匿名文士在街市张贴榜文,历数其历年奢侈挥霍之行,诸如以金线绣马鞍、以珍珠喂犬、夏日令婢女口含冰水为其喷雾降温等等,一时民怨沸腾。

渤海公起初尚能镇定应对,声称债务属实,但系用于资助边军将士家属,属“公益借贷”,愿分期偿还。然就在此时,第二波风暴骤然降临??一批“前朝秘档”突然现世,揭露其在“北衙谋逆案”中收受贿赂、背信杀人之举。数名幸存遗孤公开跪拜皇城之外,哭诉求公道。

朝堂震动。

太子虽欲出面调解,却被皇帝厉声斥责:“尔与彼交厚,是否亦知情不报?”自此闭门不出,再不敢言。

第七日,渤海公被免去一切职务,软禁府中,听候发落。其子试图逃亡,于灞桥被捕,押入刑部大狱。

与此同时,张岱悄然下令,关闭飞钱柜坊在河北的所有分号,停止对幽州节度使辖区的一切汇兑业务。短短五日之内,前线军饷无法及时送达,士兵哗变,边关告急。

朝廷震怒,追查资金链断裂原因,才发现竟是渤海公旧部掌控的几家钱庄联合挤兑所致。而这些钱庄的背后股东名单中,赫然出现多位与渤海公共进退的朝臣姓名。

至此,皇帝终于明白:这不是一起简单的经济纠纷,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围剿。

“张岱……”龙椅之上,天子喃喃自语,“朕一直以为你只是个会赚钱的商人,没想到……你竟有这般手段。”

他提起朱笔,在奏章上重重批下四个大字:“彻查到底。”

一个月后,渤海公贬为庶人,流放琼州,途中病逝于衡阳。其家族田产尽数没收,子孙削籍为民。十余名涉事官员或贬或斩,朝局为之一清。

而张岱,则在秋日的一个清晨,独自登上大明宫含元殿前的丹凤门。他俯瞰整座长安城,九衢纵横,万家灯火,尽在脚下。

身后,老者低声问:“少爷,下一步呢?”

张岱望着天际南飞的大雁,轻轻说道:

“该去找那位躲在终南山中的‘通缉要犯’了。李林甫……还没死吧?”

风起云涌,江湖未歇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