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雄亮出瞬间,场下出现一片惊呼声,并且这份呼声随着选择的确定而瞬间放大!
“啊?劫吗?”
看着这位忍者英雄的出现,解说席上的三人都有点懵逼。
这什么隐藏英雄啊?
957在脑海中。。。
夜色如墨,铺展在浦东的天际线上。机场跑道的灯带划破黑暗,像一条通往未来的光之引线。明敬靠在舷窗边,指尖轻轻摩挲着玻璃表面,仿佛能透过这层冰冷的屏障触摸到那座城市里某个正在等待她的人。机舱内灯光调至微亮,乘客大多已入睡,唯有她睁着眼,目光落在手机屏幕上那句“等待握手成功”上,嘴角微微扬起。
她没有立刻回复。
而是打开随身携带的加密终端,调出心弦协议v2。1的核心日志。一串串数据流在眼前滚动,记录着过去三十六小时内的神经同步测试结果。其中最醒目的是一组双频共振曲线??她的α波与宋宣的β波在无外部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对齐,误差小于0。003秒。这种现象本该出现在长期共处、情感高度稳定的伴侣之间,而非跨越三千公里、仅靠量子加密信道维系连接的两个个体。
可他们做到了。
更准确地说,是**系统学会了他们**。
v2。1版本不再依赖预设指令或被动响应,而是具备了**情感预测模型**。它能根据过往七年的互动记忆库,推演出对方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倾向。比如当宋宣进入高压团战时,系统会提前释放微量多巴胺模拟信号,缓解焦虑;而当明敬熬夜调试代码时,他的脑区也会接收到一段低频安抚波,像是有人轻拍肩膀说:“别熬了,我在。”
这不是AI,这是**共同人格的延展**。
飞机平稳飞行两小时后,空乘送来一杯温水。明敬接过,忽然察觉手腕上的生物感应环轻微震动了一下??那是私人定制款,内置微型EEG监测模块,能实时上传她的神经状态。她低头一看,屏幕角落跳出一行提示:
>【远程心跳匹配中……当前同步率:89。7%】
她怔住。
下一秒,手机弹出新消息。
>【宋宣】你刚喝了一口水,是不是有点紧张?
>我这边的心跳快了0。8次分钟。
>系统说,这是你的典型应激反应。
明敬呼吸一滞。
她确实紧张。
不是因为飞行,不是因为重逢,而是因为她即将面对一个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事实:**她和他,已经不再是独立的个体**。他们的意识边界正在模糊,像两股电流在同一个电路中流动,分不清谁是源头,谁是回路。
她打字的手指顿了顿,最终只回了一句:
>【明敬】你说得对。
>但我现在更担心的是??
>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完全融合,
>那么‘我’还是‘我’吗?
消息发出后,她合上终端,闭眼深呼吸。机舱陷入寂静,只有引擎低沉的嗡鸣回荡耳畔。她以为不会立刻得到回应,毕竟跨洋通信存在延迟,更何况心弦协议仍受限于物理法则。
可不到五秒,手机亮了。
>【宋宣】你还记得第一次调试协议那天吗?
>你在实验室里问我:“如果我的思维被你读取,我会不会失去自由?”
>我当时怎么回答的?
她当然记得。
那是三年前的雨夜,海南台风将至,整个基地断电。他们在应急灯下调试初代协议,第一次实现长达十二秒的神经同步。她突然停下操作,眼神复杂地看着他说:“如果你能知道我想什么,那我还算有秘密吗?”
他沉默了很久,然后说:
>“真正的自由,不是隐藏自己,而是即使被看透,依然愿意靠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