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内娱顶流:从跑男出道 > 第三百九十四章 避难的大小姐6 5k(第2页)

第三百九十四章 避难的大小姐6 5k(第2页)

那一刻,所有人都红了眼眶。

当晚,篝火旁,张松文决定将林晓梅的故事作为下一季《重逢》的核心篇章。他拟定了新标题:《雪线以北》。

“我们要做三件事。”他说,“第一,把三百知青的名字带回城市,在全国巡演中逐一朗读;第二,联合民政部门,推动为无名者补立墓碑;第三……”他顿了顿,“我们要发起‘声音寻人计划’??采集当年知青家属的语音,用定向声波技术,在祁连山各处播放,看是否有人听见,是否会回应。”

王杰立即着手设计设备。他改装了便携式音响系统,加入地理定位与风向感应模块,确保声音能顺着山谷气流传播最远距离。“就像鲸鱼在深海呼唤同伴。”他说,“我们让记忆发出频率,等另一端的心跳共振。”

一周后,首播仪式在当年医疗站遗址举行。

三百个名字被录入系统,由家属亲自录制语音。有母亲哭着说:“晓梅,妈给你织的毛衣带来了,你冷不冷?”有弟弟颤抖着喊:“姐,我考上大学了,你说要来看我的……你还记得吗?”还有老父亲拄着拐杖,一字一顿:“丫头,家里年夜饭摆了你的碗,等你回来夹一筷子。”

音响启动,声音如潮水般涌向群山。

起初,只有风声回应。接着,远处传来雪块滑落的闷响。忽然,一只鹰从崖顶腾空而起,长鸣一声,盘旋三圈,竟朝着声音来源俯冲而下,又骤然拉高,飞入云层。

“那是……回应吗?”静怡喃喃。

没人回答。但那一刻,所有人都觉得,有什么东西,真的被唤醒了。

回程途中,剧组接到消息:青海那位藏族老奶奶的儿子墓地,已有超过两千人前往祭拜。有人献花,有人留下录音,还有位流浪画家在当地画了一幅巨幅壁画??红毛衣的男人牵着母亲的手,走向雪山之巅的朝阳。画旁刻字:“归来者,不必有名。”

与此同时,上海那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病情奇迹般稳定。医生发现,每当播放《重逢》演出录音,他的脑电波会出现规律性波动,接近正常记忆激活状态。“这不是医学能解释的。”主治医师感叹,“是情感唤醒了沉睡的神经通路。”

更令人意外的是,香港义工团通过“声音墓碑”系统,竟收到一条自动回复??一位已故老人的孙女在花园散步时,突然听见祖父的声音说:“阿慧,你穿裙子真好看。”她惊愕回头,发现录音本不该在此时段播放。技术人员检查后确认,系统未故障,而是风速与温度巧合触发了延迟播报。可她坚持认为,那是爷爷“特意选在这个时候说话”。

“也许吧。”张松文听闻后微笑,“只要有人愿意相信,那就不是巧合。”

剧社回到陇西,新一轮创作紧锣密鼓展开。

排练厅墙上,新增了一幅巨大的祁连山地图,上面插满彩色图钉,每个都代表一个知青的名字与故事。老兵依旧每天清晨来,吹一段新编的旋律??这次加入了笛子与风铃,模拟雪落山谷的声响。

“重逢不是一次性的。”他对张松文说,“它会反复发生。每一次有人提起名字,每一次有人流泪,都是他们在回来。”

清明将至,剧组决定重返废弃火车站,举办《重逢?特别篇》。

这次,舞台中央不再设水晶球,而是一列真实的绿皮火车,车厢编号0731??1973年第一批知青专列的车次。观众坐在车厢内,随剧情推进,列车“驶过”南京、苏州、兰州、民乐……每一站,都有演员扮演当年的亲人,在站台挥手、呼喊、奔跑。

最后一幕,火车停在祁连山站。风雪交加,一名白衣女子缓缓走上月台,手中提着一盏油灯。她不说话,只是将灯放在地上,然后退后,深深鞠躬。

灯光渐亮,三百名演员从四面八方走出,每人手持一块玻璃碑,上面刻着一个知青的名字。他们静静站立,如同一座移动的纪念碑林。

张松文走上前,拿起话筒:“今天,我们不讲故事。我们只做一件事??**还他们一个名字**。”

于是,朗读开始。

“陈志远,男,24岁,浙江宁波人,1974年修渠时被落石击中,葬于山腰。”

“吴芳华,女,22岁,湖南长沙人,1976年因肺炎去世,遗物仅剩一本《雷锋日记》。”

“林晓梅,女,21岁,江苏苏州人,1975年雪夜失踪,至今未归。”

每念一个名字,台上就亮起一盏灯,空中飘起一朵纸折的梅花??那是静怡连夜赶制的,三百朵,每一朵都不同。

当“林晓梅”的名字响起时,一位白发老太太突然从观众席起身,踉跄走向舞台。她不会普通话,用苏州话说了一句什么,泪水汹涌。

翻译员迅速上前:“她说……这是她妹妹。她找了四十八年。”

全场寂静。

张松文快步走下台,扶住老人。她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的布片??正是当年照片上那条小花裙的一角。

“我们以为她死了。”老人泣不成声,“可我一直留着这块布,每年清明烧纸时,都放在火边,说:‘晓梅,姐姐给你带衣服来了,别冻着。’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