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内娱顶流:从跑男出道 > 第三百九十五章 筷手整改新同桌7 5k(第2页)

第三百九十五章 筷手整改新同桌7 5k(第2页)

“我们能不能发起二次寻人?”静怡问,“用她的声音,配上当年的照片,发到全国知青后代群里?”

“不止。”张松文盯着地图,“我要在下一场《重逢》里,设一个‘无声信箱’环节。观众可以匿名写下想对逝者或失散亲人说的话,我们现场朗读,并录入‘声音墓碑’系统,定向播放至相关地区。”

王杰补充:“还可以加入AI语音修复技术,把老录音里的杂音滤除,让那些模糊的声音重新清晰起来。”

计划迅速推进。

两周后,《重逢?无声者》首演定于南宁剧场。舞台设计极为克制:中央是一堵灰墙,墙上开着一扇小小的邮局窗口,背后是黑暗。每当有人投稿,灯光便会亮起,一名演员以旁白形式诵读信件内容,同时,投影在墙上浮现对应的手写字迹与老照片。

演出当晚,大雨倾盆。

第一封信来自一位老兵的儿子:“我爸临终前一直念叨‘三营二连’,可我们查遍军史,找不到这个编制。后来才知道,那是他在老山前线临时组建的突击队,打完仗就被撤销了。他不说功绩,只说对不起那些没回来的兄弟。爸,现在我们知道他们是谁了。他们在您梦里喊您老班长,是真的。”

灯光暗下,墙上浮现出九个名字,伴随着枪声与雨声交织的音效。

第二封信是一个女儿写的:“我妈Alzheimer’s十年,去年走了。但她最后清醒那天,突然叫我小名,说:‘棉棉,冰箱第三格有你爱吃的绿豆糕。’可我家从没买过绿豆糕。直到我在她旧箱子里发现一张纸条:‘女儿三岁,爱吃甜,但我没钱。记着,将来一定要让她吃够。’那一刻我才明白,她忘了世界,却一直记得爱我。”

全场啜泣。

轮到阿珍的录音时,整个剧场陷入寂静。

当那句“阿弟啊……姐姐在这里,还好”响起时,后排一名中年男子猛地站起,脸色惨白。他冲出会场,拨通电话:“妈!是不是我姐还在广西?她是不是叫李秀珍?”

原来,李建国并未死亡。当年农场混乱,他因伤残被转送至云南边境一所福利院,九十年代辗转回到贵州老家,却发现家人早已迁居广东。他靠修自行车为生,三十年来从未停止打听姐姐的消息。而他每年清明,都会往广西方向寄一封信,收件人写着“塘尾街17号李秀珍”,从未收到回音。

剧组连夜联系警方协助核实身份。四十八小时后,DNA比对结果出炉:匹配成功。

重逢安排在梧州医院的小院里。

那天阳光正好,龙眼树开花了。阿珍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坐在轮椅上,手里抱着那罐纸鹤。门推开时,一个佝偻的身影缓缓走近,手里也提着一罐东西。

“姐……”男人跪下来,声音哽咽,“我给你带了米酒。”

阿珍愣了几秒,忽然伸手抚上他的脸,指尖颤抖:“牙……少了一颗。小时候偷糖磕的。”

两人相拥而泣。

张松文站在远处,没上前。他打开手记,写下:

>“有些重逢,不是奇迹,是坚持赢过了时间。

>是一个人不肯放下另一个人的名字,

>是三十年风雨里,两罐纸鹤各自飞行,

>终于,在某一缕风中碰了面。”

一个月后,《重逢》巡演进入云南边境戒毒所。

那是个建在山谷中的封闭营地,四周群山环绕,铁丝网高耸。所长介绍,这里的年轻人多数因家庭破碎、流落社会而沾染毒品,但其中不少人曾有天赋??画画的、唱歌的、跳舞的,都被迷雾遮住了光。

“那个男孩叫岩温,傣族。”所长说,“他吸毒最重的时候,还能在幻觉里唱出整部《召树屯》。清醒后却不记得自己唱过。我们录了下来,你要听听吗?”

磁带按下播放键。

苍凉的男声穿透电流噪音响起,旋律古老悠远,带着祭祀般的庄严。翻译后才知,那是傣族招魂曲中的核心段落:“归来吧,迷失的孩子,火塘边的米饭还热着,阿妈的眼泪没干……”

“他母亲早年病逝,父亲酗酒而亡。”所长叹气,“这首歌,是他唯一记得的童年。”

剧组决定为岩温单独做一场微型《重逢》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