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我才是徒弟们的随身老爷爷? > 第二百五十四章 通往世界之外的缝隙(第1页)

第二百五十四章 通往世界之外的缝隙(第1页)

结实稳固的东西不是没有,但那都是相对的。

想要足够过硬,还是得看颜色品质。

至少被金手指认证过的颜色品质的道具,还没有出现偏差的。

可惜他背包既没有金色道具,红闪的也只有一个《万剑归。。。

雪落无声,可那声音却比钟鼓更响。

杨石头站在碑林深处,听见的不只是孩童歌声,还有大地之下千万未眠之魂的低语。那些名字,曾被风沙掩埋、被官文抹去、被岁月遗忘??如今一个个从石缝里爬了出来,借着孩子们的喉咙重新开口。他闭上眼,任寒风吹打面颊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最初听见“do-re-mi”的夜晚。那时他还以为,那只是梦里的曲调;如今才懂,那是人心共振的频率,是善念在血脉中苏醒的节拍。

他缓缓蹲下身,指尖轻触地面。冰冷的雪层下,隐隐传来震动,如同脉搏跳动。他知道,这不是幻觉。**仁网**仍在运转,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韧。

忽然,身后传来脚步声,不急不缓,踏碎积雪。他没有回头,只道:“你来了。”

“嗯。”陈九的声音一如往昔,沉稳如山,“我带了两个人来。”

杨石头这才起身转身。只见陈九身后跟着一男一女,皆披黑袍,面上覆纱,身形瘦削,气息微弱,像是久病之人。但他们眼中却燃着光,一种近乎执拗的火焰。

“他们是谁?”杨石头问。

“赵叔的学生。”陈九低声道,“十年前,清祀司血洗双护堂那夜,有三十六人逃出。这两位是仅存的活口。”

杨石头心头一震。赵叔……那个总爱坐在门槛上抽旱烟、说话慢吞吞却句句入心的老讲习师,早在七年前就已病逝于南疆驿站。临终前,他将最后一本《仁行录》交到杨石头手中,只说了一句:“别让火灭了。”

他上前一步,轻声道:“你们怎么活下来的?”

男子摘下面纱,露出一张布满疤痕的脸,右耳缺失,唇角扭曲。他声音嘶哑:“藏在死人堆里三天。靠一个老乞丐每日偷偷塞半个窝头……后来他被人发现,吊死在城门口。”

女子也摘下面纱,竟是个盲女,双眼浑浊如雾。“我躲在枯井底,靠雨水和虫子活了半个月。出来时,整座镇子的人都被编入‘失忆籍’,连我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是谁。”她顿了顿,从怀中掏出一块破布,展开后是一张泛黄纸片,上面写着几个歪斜字迹:

>“我是李小娥,家住青河村。我帮过王婶接生,救过落水的狗,还替瞎眼阿公读过信……请别忘了我。”

杨石头接过纸片,指尖微微发颤。这字迹,竟与小美当年写的如出一辙。

“这是……《遗名帖》?”他喃喃道。

“对。”男子点头,“我们一路逃亡,每到一处,就找愿意听故事的人,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做过的好事。哪怕没人记得,我们也得记下来。这是赵叔教我们的??**善若无痕,便等于未行;名若不传,便等于未生。**”

杨石头深吸一口气,忽然笑了。笑中带泪。

“你们不是逃亡者。”他说,“你们是播种人。”

当夜,五人围坐碑林边一间破庙之中。炉火微明,映照着墙上用炭笔写下的新篇目:《遗名录?卷一》。杨石头取出竹篓中最底层的一册手抄本,封面无字,内页却密密麻麻全是名字??有些清晰,有些模糊,有些只剩半行残句。这是十年来他沿途收集的“民间记忆”,从未示人。

“这是我走过的路。”他轻轻抚摸书页,“也是你们活下来的理由。”

盲女伸手触摸纸面,指尖滑过一行字时突然停住:“……柳七娘?”

庙中瞬间安静。

“她在最后一页。”杨石头说,“不是因为她最重要,而是因为她最先开始。她写下第一行字的时候,没人相信这件事能成。可她写了,然后有人接着写,再有人接着传……直到今天。”

陈九望着炉火,忽道:“其实我一直没告诉你,柳七娘不是第一个。”

众人皆惊。

“那是谁?”杨石头问。

“是秦末乱世里一个无名妇人。”陈九缓缓道,“战火焚城那夜,她抱着婴儿躲进地窖,身边只剩半个红薯。她本可独食保命,却掰成两半,一半喂孩子,一半留给同避难的老人。老人临死前说:‘你心太软,活不久。’她答:‘可我还能分,就说明我还活着。’”

杨石头怔住。

“后来呢?”

“后来……”陈九抬头,目光深远,“有人在废墟墙缝里发现了这段话,刻在陶片上。赵叔回收残卷时见过,说那是最早的‘仁行记录’。他一直藏着,直到传给我。”

杨石头猛然想起什么,急忙翻开《仁行录》最前一页空白处。果然,在角落极小的字迹写着:

>“始自半个红薯,终以万民心灯。”

他的呼吸几乎停滞。

原来一切早有伏笔。从柳芽临终前说出“我想吃红薯”,到他自己誊写“半个红薯”的故事;从西北村落的第一本传抄,到今日遍地开花的忆善馆??**这条线,竟贯穿千年**。

“所以……”盲女轻声问,“我们做的,从来不是开创,而是延续?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少年王
抚琴的人少年王
...
我为王
吻天的狼我为王
...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