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车里。
林宝儿先一步开车离开了,等车子开出一段距离,可能出于过于好奇的缘故,林宝儿最终还是将车停在了公司不远处的路边。
她打开自己包包拿出张小友送给她的小盒子。
包装倒是挺有质感。。。
阳光洒在授牌仪式的铜匾上,那八个字仿佛被镀了一层金边:“薪尽火传,厥功在人。”大子珊站在台中央,话音落下后,掌声如潮水般涌来。他低头看着手中的证书,指尖轻轻摩挲着烫金的国徽图案,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??不是悲伤,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。
他知道,这一刻不属于某一次灵光乍现的设计,也不属于哪一场轰动市场的发布秀。它属于无数个深夜里翻阅图纸的孤影,属于母亲熬红的眼睛和父亲沉默的背影,属于爷爷留在泛黄纸页上的那一行小楷,属于孩子们画板上歪歪扭扭却充满希望的线条。
仪式结束后,人群散去,唯有陈慕白留了下来。他拄着拐杖,缓步走到展览馆角落的一台老式缝纫机前,伸手轻抚那锈迹斑斑的踏板。“这是你爷爷用过的机器。”他说,“八三年大火之后,厂里说烧毁了所有设备,可我偷偷藏下了这一台。”
大子珊怔住,快步走过去。那台蝴蝶牌缝纫机早已停止运转多年,漆面剥落,螺丝松动,但底座上刻着一个极小的“张”字,清晰可见。
“你爷爷有个习惯。”陈慕白低声道,“每完成一件重要作品,就在机器底下刻一道划痕。你看这里。”他指着底座边缘几道深浅不一的刻痕,“一共七道。最后一道,是1983年4月17日,那天他刚改完外交礼服用的立领结构。”
大子珊蹲下身,手指顺着那些划痕缓缓滑过。它们像时间的年轮,无声诉说着一段被掩埋的历史。他的眼眶热了,却没有流泪。他知道,眼泪解决不了问题,就像当年爷爷没有选择哭喊,而是用针脚写下尊严。
“老师,我想把它修好。”他忽然说。
陈慕白笑了:“你能修?这可是三十年没响过的老古董。”
“我可以学。”大子珊抬头,目光坚定,“您当年教他的东西,能不能也教我?不只是技法,还有……为什么要做这些事。”
老人凝视他良久,终于点头:“明天早上六点,展览馆见。迟到一分钟,我就走人。”
第二天清晨五点四十分,天还未亮透,春风裹着露水的气息拂过厂区。大子珊已经站在展览馆门前,手里拎着工具箱,穿着最普通的工装裤和帆布鞋。六点整,陈慕白准时出现,肩上搭着一条灰蓝色的旧围巾。
“先拆机。”他说。
接下来的一个月,成了大子珊人生中最密集、最痛苦也最清醒的学习期。每天清晨六点到晚上九点,他跟着陈慕白一点点拆解、清洗、重组那台缝纫机,同时学习“东方织造”的核心技术体系:从面料记忆处理到立体剪裁逻辑,从传统纹样寓意到现代审美转化。每一课都像一场考试,错一步就得重来。
“你以为申遗成功就结束了?”陈慕白一边校准齿轮间隙,一边冷声问,“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。国家给了你这块牌子,意味着你要对得起这份信任。别人可以糊弄,你不能。”
大子珊低头拧紧一颗螺丝:“我知道。”
“你知道个屁。”老人突然厉声打断,“你以为做品牌是开发布会、拍宣传片?那是表演。真正的品牌,是在没人看见的地方,依然坚持标准。”
那一晚,他们在车间通宵调试最后一道传动轴。当第一缕晨光照进窗户时,那台沉寂三十一年的老机器终于发出了一声清脆的“哒??哒??哒”,针头平稳地穿过布料,留下一行整齐细密的线迹。
大子珊跪在地上,双手微微发抖。他录下了这段视频,发到了YOUNGFIRE的官方账号,配文只有四个字:“它回来了。”
评论瞬间爆炸。
【我哭了……这才是真正的复活】
【听着这声音,好像穿越了三十年】
【原来传承不是口号,是一个个零件拼回来的】
与此同时,央视纪录片团队正式进驻厂区,开始拍摄《织梦者》系列。导演韩慧带着摄制组全程跟拍,镜头记录下大子珊亲手复原“回字绕针”技法的过程??十指被针扎出血点,仍不肯停下;也拍到了他在档案室发现一份未署名的手稿,竟是爷爷为一款军用工装设计的隐藏口袋结构,既能防风又能快速取物,至今仍是特种服装领域的经典构型。
“你爷爷是个天才。”韩慧感慨,“但他更像个战士。”
大子珊摇头:“他只是不想让中国人穿得比别人差。”
随着纪录片素材不断积累,外界的关注度持续升温。多家国际媒体主动联系采访,法国《VOGUE》甚至提出要为YOUNGFIRE做专题报道,并邀请大子珊参加巴黎秋冬时装周的青年设计师特别单元。
张友却在此时召开了家庭会议。
“去可以。”他说,“但必须以‘中国非遗青年代表’的身份,而不是某个明星的儿子。我们要带去的,不只是衣服,还有故事。”
姜伊人补充:“而且,得有一场属于我们自己的大秀。不在巴黎,不在纽约,就在这里,在厂里的旧车间办。让全世界看看,中国的时尚根在哪里。”
大子珊心动了。他立刻着手策划这场名为“源”的发布会。主题定为“三代人的衣裳”,分为三个篇章:**火种?守艺?新生**。
第一篇章“火种”,将重现1970年代手工制衣场景。他找到了几位曾与爷爷共事的老裁缝,请他们穿上当年的工作服,在煤油灯下缝制复刻版外交礼服。背景音乐是他从档案馆找到的一段录音??1979年国庆前夕,工人们集体宣誓的声音:“愿吾辈织造,不负山河锦绣。”
第二篇章“守艺”,聚焦张友接手工厂后的改革岁月。舞台中央摆放着那台修复完毕的蝴蝶牌缝纫机,由大子珊亲自操作,现场完成一件夹克的主体缝制。与此同时,投影播放真实影像:父亲如何说服工人接受自动化改造,母亲如何熬夜核算成本,景力如何奔走于海关之间打通出口渠道……
第三篇章“新生”,则是YOUNGFIRE的未来展望。十二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少年模特走上T台,身穿由他们自己参与设计的服装。每件衣服内衬都绣着一句话,来自不同年代的家庭信笺或日记片段:
“临川,爸爸没能做完的事,你替我继续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