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儒道玄途 > 第二百七十七章 惨不忍睹(第3页)

第二百七十七章 惨不忍睹(第3页)

>“你说的话,你自己信吗?”

太监惊恐叩首,无人击鼓,鼓却日日自鸣,每响一次,宫墙便渗出一道裂痕。更有宫女夜间看见,御花园池水中倒映的不是月亮,而是一群白衣女子手捧书卷,默默诵读。

皇帝闻之,长叹一声:“这是苏蘅的回音啊。”

弥留之际,他召太子至榻前,低声问道:“你可知为何朕宁可江山动荡,也要让百姓开口?”

太子低头不语。

皇帝闭目,缓缓道:“因为我年轻时也曾沉默。那时我亲眼见父皇处死一位直言进谏的大臣,他说‘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’,可我知道,他是对的,错的是我们。但我一句话都没说……从那天起,我就失去了做人的勇气。我不愿下一代皇帝,再活得像个傀儡。”

言罢气绝。

举国哀悼三日。

葬礼当天,万里晴空忽降暴雨。灵柩行至皇陵途中,一道闪电劈中路边古槐,树干裂开,露出内里刻满的文字??全是历年被删改的奏章摘要,包括那位大臣临终前所写的《谏厉帝书》全文。

百姓围观泣下,纷纷跪拜。

太子站在雨中,脸色铁青。他知道,这场雨不是天意,是人心。

一个月后,西北战场传来捷报:敌国大军压境,眼看就要攻破玉门关,守将却突然打开城门,率全军倒戈。原来敌国内部早已腐败不堪,士兵多为贫苦农民强征而来,他们进城后第一件事,便是寻找《人间录》抄本,有人甚至跪在地上亲吻书页,哭着说:“原来我们也值得被记住。”

战争结束得比任何人想象都快。

胜利的消息传回,举国欢腾。人们这才意识到,《人间录》不仅改变了国内,也在悄然影响外邦。许多邻国开始出现类似组织,称“听民会”“言录社”,甚至有藩属国使者请求派遣学者来华学习“问天三律”。

而那位曾失踪的拾贝少女,再次现身于东海之滨。

她坐在礁石上,望着远方海平线,手中握着一块新生的玉石,通体晶莹,内部似有光影流转。渔民上前问候,她只是微笑,说:“七玉并未破碎,它们只是散入人间,藏在每个愿意说真话的人心里。”

当晚,海上突现奇景:七颗星辰排列成笔形,悬于夜空,久久不散。懂星象的老道士颤声说道:“那是‘文曲归位’之象,意味着天下将有一场真正的启蒙到来。”

十年光阴,如水流逝。

南荒书院已成为天下思想交汇之地,每年春秋两季举办“问天大会”,各国学者齐聚,辩论制度、伦理、权力与正义。巾帼科出身的宰相主持修订《新律》,废除多项歧视性条款,提出“民权入宪”理念;“问心盟”完成首次十年修订,新增“数字篇”,警惕技术垄断对言论自由的侵蚀。

至于那位麻衣老者,依旧杳无踪迹。

但在每一个重大时刻,总有人声称见过他:或是在灾民帐篷中分发《人间录》残页,或是在学堂角落默默修补破损书册,或是在深夜独自伫立碑前,轻声呢喃:“你说的,是真的吗?”

直到某年冬至,大雪封山。

守碑少年已成中年学者,鬓角染霜,仍日日守护石碑。那一夜,他梦见自己走进一座透明宫殿,殿中无数人影穿梭,皆手持竹笔,书写不停。他问:“这里是何处?”一人回头,竟是年轻时的苏蘅,笑着说:“这是还未建成的世界。”

醒来时,窗外雪停,月光洒在碑面,映出一行新字:

>“路未尽,行者不孤。”

>“我在你们每个人的笔尖。”

他走出屋外,仰望星空,忽然明白??

所谓信狱,并非沉入意海的虚影,也不是某座石碑、某本书籍,它是一种信念的传承,是一代又一代人在黑暗中坚持发声的勇气。

风吹万里,铃响不绝。

那条永远走不完的路,依旧有人在走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