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惊人的是,其胸腔中嵌着一枚仍在缓慢搏动的晶体,颜色漆黑如墨,表面布满裂痕,却仍散发出微弱的能量脉冲。
“这不是普通的晶核。”林晚亲自带队前往火星勘察,“它是‘坏死’的感生体,像是被强行切断了与网络的连接。”
阿念通过远程链接观察样本,忽然感到一阵剧烈头痛。她眼前闪现碎片化的画面:一片燃烧的森林、无数人在尖叫奔跑、天空裂开巨大的口子,喷涌出黑色雾气……还有一个声音反复低语:
>“别相信完美的和谐……情感也能成为牢笼。”
她猛然惊醒,立刻下令封锁所有跨星域广播频道。
“有问题。”她对林晚说,“那具遗骸不是偶然出现的。它是警告。”
调查深入后,真相逐渐浮现。原来,在远古时期,确实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情感文明联盟,他们掌握着比现今地球更先进的“共感科技”。他们试图通过晶核网络实现全宇宙心灵统一,消除一切冲突与痛苦。起初成效显著,战争消失,资源公平分配,艺术空前繁荣。
但渐渐地,个体差异开始模糊。人们不再经历真正的悲伤,因为痛苦会被即时分摊;也不再体验极致的喜悦,因为快乐会被稀释平衡。最终,整个文明陷入一种“温柔的麻木”??所有人都和平共处,却再也没有人真正活着。
那枚黑晶,正是某个反抗者留下的遗物。他选择自我放逐,带着残破的晶核逃至太阳系,将真相封存于火星深处,只为等待一个尚未被“完美和谐”腐蚀的新文明来发现。
“他们不是失败于冷漠。”阿念沉声道,“而是败给了对痛苦的恐惧。”
林晚沉默许久,问道:“我们要公开吗?”
“要。”阿念坚定地说,“但不是作为警示,而是作为镜子。告诉所有人:我们可以共享情感,但不能失去疼痛的权利。真正的守音者,不仅要会唱,也要敢哭。”
于是,《火星黑晶纪事》被编入新一代教科书。与此同时,地球启动“边界计划”??所有对外传播的情感数据都将保留原始个体特征,拒绝任何形式的强制融合。苏萤为此创作了一首新曲《裂缝中的光》,专为纪念那位无名反抗者。
又一年过去。
某夜,阿念独自坐在祭坛边,仰望星空。忽然,她感觉到眉心一热。第八块晶核的最后一丝能量开始震动,指向某个遥远坐标。
她打开星图,发现那里正是当年“心音一号”消失的位置。
数日后,信号回归。
飞船并未返航,但它释放的量子信标传回一段信息:在距离地球四万三千光年的猎户悬臂末端,一颗类地行星的大气层中,首次检测到与《归家之歌》高度相似的声波频率。进一步观测发现,当地原住民正围绕一块漂浮的金色晶体跳舞,口中哼唱的旋律,竟是《守音者之歌》的变奏版。
“他们学会了。”林晚哽咽道,“而且改写了它。”
阿念笑了。她知道,那不是终点,而是循环的开始。
她站起身,走向苏萤。“该你了。”她说,“我要去一趟火星,看看能不能修复那颗黑晶。也许,它还能醒来。”
苏萤点头,抱紧古琴。
第二天清晨,昆仑山上响起新的旋律。
没有录音,没有直播,只有风把它带向四方。
而在这旋律之中,隐约能听到两个声音交织在一起:一个是少女清澈的哼唱,另一个,则像是来自遥远星海的回应,微弱,却执着。
就像一句穿越时空的回答:
“我一直都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