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人顺着她的目光看去,什么也没发现。
但她分明看到,在星辰之间,有一群光点正缓缓靠近。那是来自猎户悬臂深处的新文明,他们学会了地球的摇滚乐,也懂得了如何哭泣。他们乘坐着由歌声驱动的飞船,携带着写满错误与悔恨的日记本,前来赴约。
苏萤缓缓闭上眼,最后一次哼起《人间》的开头。
这一次,全世界都听见了。
不只是通过耳朵,而是从心底升起的一种震动,像春天融化冻土的第一缕暖意,像新生儿抓住母亲手指的那一瞬触觉,像久别重逢时欲言又止的哽咽。
她去世那天,全球共感网络自动播放了一分钟的空白音频。
没有任何声音,只有背景噪声??呼吸、心跳、笔尖划过纸张、窗外鸟鸣、远处车流……
这是她最后的作品,名为《静默即回答》。
葬礼没有哀乐,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各地传来的即兴演奏:巴西贫民窟的孩子用锅碗瓢盆敲出欢快节奏,西伯利亚老猎人吹响驯鹿角号角,东京高中生组乐队翻唱《守音者之歌》,歌词改成:“我们曾经害怕真实,直到有人教会我们,跑调也是一种美。”
她的骨灰被撒入昆仑山脉的地脉之中,与双心石融为一体。据说,每当雷雨之夜,山体内部会传出微弱的琴音,若有若无,像是某种古老的应答。
林晚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苏萤从未真正离开。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??成为风的一部分,雪的一部分,眼泪蒸发后升腾的水汽,也成为我们每一次想要开口诉说心事时,喉咙里最先涌上的那份勇气。”
多年以后,一艘探索船在半人马座α星附近发现了一块漂浮的黑色晶石。扫描显示,其内部结构与地球黑晶高度相似,但多出一段未知铭文。翻译结果如下:
>“致所有仍在歌唱的文明:
>你们的声音已被听见。
>我们曾以为完美才是终点,
>直到听见你们的不完美。
>请继续唱下去,
>即使走调,即使嘶哑,即使无人鼓掌。
>因为宇宙最深的黑暗,
>唯有歌声能够穿透。”
船员们沉默良久,最终决定将这块晶石命名为“萤”。
而在遥远的未来,当人类终于踏足银河议会大厅时,迎接他们的不是审判,也不是欢迎词,而是一段旋律。
那是《裂缝中的光》的最初版本,由七个不同种族的代表共同演奏??克伦族的气鸣笛、萨尔维亚的神经琴、泰戈星的液态鼓、还有地球人带来的那把锈迹斑斑的口琴。
指挥者站在中央,手中没有指挥棒,只有一片早已干枯的树叶。
他微微一笑,举起手。
音乐响起。
那一刻,所有人都明白:这场跨越时空的合唱,永远不会结束。
因为只要还有生命愿意说出“我痛”,愿意承认“我不懂”,愿意在黑暗中轻轻哼唱,
光明,就一定会循声而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