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古至今,封禅途中因山崩落石而造成人员伤亡,这是第一次。
众人免不了心头惴惴,怀疑是不是皇子代祭名分不正,所以有此横祸。毕竟怀王庸碌了多年,若不是端王倒台,怎么也不该他做继位之君。想归想,但无人敢说出口。
这场混乱来得快平得也快,一时还分不清是山崩还是地动,但已经行至半山,正如长公主所说,后退不如前进,此处不宜久留。
随行官员重新支起仪仗,整理好衣冠,上前请怀王继续祭礼。
徐禅缓缓起身,用自己所能发出的最大声音向众人道:“上天示警,我不配继续封禅之礼。”
群臣大惊,安若水第一个站出来:“殿下何出此言!天降巨石,殿下能够逢凶化吉,这正说明殿下福泽深厚!殿下封禅是陛下钦点,名正言顺!请殿下镇定宽心,切莫妄自菲薄,误了祭天吉时!”
随着安若水话音落地,众臣纷纷跪于徐禅面前,连声请求殿下前进。
为臣有为臣的思量。且不论怀王祭天是否顺应天意,封禅路上出现了山崩,到底是上天示警还是官员办事不力?后者可没人担待得起。
@无限好文,尽在晋江文学城
封禅队伍所行之路,事先连道旁杂草都要铲除干净,万一追究起来怪罪说是山石本已动摇,相关人等检查不周没发现此处隐患,那可是要命的罪过。
事已至此,必须硬着头皮将仪式进行下去,事后或许还可推卸责任,把自身摘个干净。若是停步不前,没名没分地撤下去,所有人都要受牵连。
安若水都想好了,弃车保帅是明智之选,反正徐巍已经是这个样子,不死也要落下残疾,断不可能将莺娘再嫁给他,如此莽夫原本也未必是爱女该嫁的良人。
倒是怀王殿下只有一位王妃,且多年无子,如今看来正是千里姻缘一线牵的造化。
山崩之中唯有徐巍伤得最重,便可以理所当然地称他是罪魁祸首——
因他执意灭蝗,引起天谴,所以才有此下场。
有了担罪名的人,眼下当务之急是让受惊的怀王振作起来,完成祭礼。
群臣再三跪请,徐禅对徐攸郑重行了大礼,将双腿血肉模糊已经昏迷的徐巍抓着双臂背起:“我天资愚鲁,于社稷无功,德不配位招致灾祸。皇姑主持灭蝗,造福百姓,比我更适合代表赵国禀告天地,就请皇姑继续封禅之礼!崇璋流了好多血,我要下山了。你们继续前行,不要误了吉时。”
哪能为了个要死不活的臣子放弃封禅啊!众人慌忙阻拦,徐禅背着徐巍迟缓转身,看向安若水:“对了,我这辈子做主的事不多,这一桩很要紧——他不娶妻了。”
安若水被那死寂又洞若观火的目光看得后背发冷,为什么突然说起这个?还对着自己说?难道殿下知道了什么?
老州牧这一恍神,其他大臣也泄了气。怀王怕是被这阵仗给吓得失了心智了,硬把他留下也成不了事。让这样懦弱无刚之人代表赵国祭天,恐怕也会使诸天神明失望,以为赵国皇室衰败至此。
群臣聚首一商量,女皇当年做皇后的时候也曾替昭宗封禅,那之后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了许多年。眼下在场之人只剩长公主是皇室血脉,唯有请她补位代为初献,仪式才能继续下去。
须眉老臣纷纷跪在徐攸面前,齐声请求长公主祭天封禅。
猎猎狂风卷过大旗,也卷过徐攸羽衣的袖口,她俯视群臣,却突然想到兄长向她讨米的那一天。
前人走过的路,她未尝不可再走一遍。
这世上有什么事是女子一定做不到的?
没有。
徐攸闭了闭眼,沉声道:“继续前进!”
@无限好文,尽在晋江文学城
浩荡的礼乐盘山而上,崇山巍峨被足迹丈量,山河之广,皆在睥睨之下。
徐攸秉持金策玉牒将君王之德爱民之心禀告天地,将玉帛牺牲焚于燎坛之上【1】,浓烟冲天,鬼神得飨。
长公主立于泰山之巅,漫天霞光穿破阴翳,铺陈天际,是她的冠冕。
与之同时,背着徐巍的徐禅脚步蹒跚于山路,不知走了多久,筋疲力尽,一个踉跄跪倒下去。
若是救不了他,就和他一起死去。
徐禅想。
一抬眼,见履雪驾着马车停在面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