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她走近那个小棚子时,似乎听见有人在说话,这么晚了,谁会到这里来呢?会不会是刚子?如果是这样,就太尴尬了,于是,便放慢了脚步。
但她细一想,觉得不对,如果是刚子在这里,为什么不开灯呢?是不是听岔了?
腊月的风穿过沟泉村的巷口,带着湿冷的气息。林远站在“声音谷仓”门前,望着那盏赵大柱亲手扎的六角宫灯仍悬在屋檐下,火苗在玻璃罩里轻轻跳动,映出一圈圈暖黄的光晕。雪未落,霜已凝,田埂上的枯草披着银白,像老农肩头积年的尘土。
他推门进屋时,小陈正趴在操作台前调试一台新设备??那是“种子电台”的第三代原型机,外壳是用废弃的蜂箱木板拼成,天线藏在一根仿古竹杖内部,通电后能以极低功率发射加密音频信号,续航长达七十小时。“我们试了三种伪装模式,”小陈抬头,眼镜片上还沾着焊锡灰,“一种是模拟鸟鸣,一种是模仿山泉滴水声,第三种……干脆做成收音机杂音,让人以为只是老旧电器漏电。”
林远点点头,伸手摸了摸电台表面刻的一行小字:“听见,就是存在。”这是念禾提议刻上去的,她说克丘亚人相信,名字一旦被说出,灵魂就不会消散;而声音一旦被听见,抵抗就从未停止。
当天下午,国际线传来紧急消息:秘鲁南部三个村庄的“耳语行动”联络中断超过七十二小时。刘芳立刻调出织物编码档案库,发现最近一批送往当地的披肩纹样中,有一条暗藏《唤灵录》副歌段落的波形图??若这条信息未能送达,意味着原住民妇女们将失去一次关键的精神联结机会。
“必须派人走一趟。”刘芳语气坚定,“现在空运和公路都被矿业公司的‘环保巡查队’封锁,只有徒步穿越查卡峡谷还有一线可能。”
没人说话。那条路曾是印加古道的一部分,如今却被设下十余个检查站,且冬季常有雪崩。但最终,玉强站了出来:“我去。我熟悉地形,小时候跟着父亲赶羊走过三次。”
李晓雯立刻反对:“你家里还有两个孩子!要是出事……”
“正因为有孩子,我才更要走。”玉强打断她,声音不高却沉稳,“我不想他们长大后,只能从课本里知道什么叫公平。”
临行前夜,全村为他举行了一场小型送别仪式。没有鼓乐,只有三百村民围坐院中,轮流低声哼唱一首皖东童谣??《月亮粑粑》。歌声轻得几乎融进夜色,却通过蜂巢网实时传向南美。第二天清晨,玉强背着一只改装过的竹篓出发了,里面除了干粮和药品,还藏着五台“种子电台”与三十条编码披肩。念禾塞给他一本手绘地图,每处险要都标注了暗语:“鹰飞不过的地方,人也要试试。”
七日后,信号恢复。一条简短音频包穿越干扰网抵达沟泉:一段排箫吹奏的《月亮粑粑》,断续却不曾中断。紧接着,玛利亚发来文字:“披肩收到了。孩子们说,这是他们第一次‘听’到中国的声音。”
那一刻,林远正在修理赵大柱那台老式短波机。铜线在他指尖缠绕,忽然听到耳机里传来熟悉的旋律,手一颤,焊枪差点烫伤手指。他摘下耳机,怔了许久,才轻声对着录音笔说:“有些路,走得再远也不会断;有些人,哪怕相隔万里,也能同唱一首歌。”
寒冬深处,蜂巢网迎来一次重大升级。在彩云协调下,加纳的技术志愿者开发出“奇普云”系统??将传统结绳记事数字化,每一根虚拟绳索代表一段音频档案,颜色、粗细、打结位置皆对应声波特征。该系统不依赖常规服务器,而是分布存储于全球伙伴村的本地终端中,即使主网络瘫痪,只要任意两个节点相遇,就能自动同步数据。
“这叫‘活着的记忆’。”彩云在视频会上笑着说,“就像我们的祖先,把历史背在身上走路。”
与此同时,国内舆论持续发酵。那位匿名举报者再度现身,在暗网发布一段录音:某科技公司高管私下承认,“智能监控方案”确已出口至拉美,并称“偏远地区的情绪管理,比矿产开采更重要”。录音曝光后,多家媒体跟进调查,终于挖出那套被滥用的开源代码源头??正是林远团队三年前无偿捐赠给华东声学研究院的“乡音守护计划”基础模块。
愤怒如野火蔓延。有网友质问:“我们捐的是技术,不是枷锁!”更多声音呼吁立法规范民间科研成果的伦理边界。面对压力,研究院公开道歉,并宣布永久封存相关衍生项目。而林远团队则联合一百零八村签署补充协议:今后所有共享技术,均需嵌入“道德指纹”??一段不可篡改的数字声明,明确用途限制,一旦检测到违规使用,系统将自动切断授权并报警。
这场风波尚未平息,春天却悄然逼近。立春那天,沟泉村外的山坡上冒出第一簇嫩芽。孩子们在田间放风筝,线轴上缠着特制铜丝,风筝尾部挂着微型拾音器,随风捕捉空气流动的声响。这些数据将用于训练新一代“自然语义识别模型”,目标是让机器学会分辨真实环境音与人工干扰的区别。
就在众人忙碌之际,一封来自南极科考站的邮件静静躺在林远邮箱里。附件是一段九分钟的音频,标题只有两个字:**回声**。
他戴上耳机,按下播放。
起初是风,凛冽而纯净,刮过冰原的呼啸声仿佛来自世界尽头。接着,一声悠长的鸟鸣划破寂静??是那只信天翁。然后,遥远的地底传来微弱震动,像是某种低频吟唱,透过冰层缓缓升起。最后十秒,一个清晰的人声响起,说的是克丘亚语。念禾听完翻译,眼眶骤然湿润:
“你们的声音,我们收到了。
我们在这里,
我们也还在说话。”
林远反复听了七遍。他知道,这不是简单的回应,而是一次跨越大陆与海洋的灵魂确认。当晚,他在“静默频道”发起全球接力:每个村庄在同一时刻播放这段“南极回声”,持续二十四小时不间断。从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,到东南亚橡胶园的小学堂,再到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牧人帐篷,同一个声音在不同语言的间隙中流淌,如同大地脉搏。
三天后,马查旗拉村传来喜讯:村民们用共鸣壁录制的新专辑《祖先的呼吸》正式上线。专辑共十二首曲目,全部由无伴奏人声构成,最长一首长达四十七分钟,记录了一整个月相周期内的集体冥想吟诵。评论区瞬间爆满,有人写道:“闭上眼睛听,感觉自己正漂浮在宇宙中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