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全家夺我军功,重生嫡女屠了满门 > 第655章 既然他可以为什么我不行(第1页)

第655章 既然他可以为什么我不行(第1页)

翌日。

许靖央去了武院。

如今萧安棠一直跟着她练武,进步神速。

他愿意认真学,许靖央也肯倾囊相授。

故而这些日子,许靖央即便再忙,也会抽出时间来教他习武。

以前萧安棠还是挺高兴的,但是自从皇帝的赐婚圣旨下来,小家伙就不怎么跟她说话了。

每次练武,都是硬邦邦地绷着小拳头,嘿哈打得虎虎生风。

那张小脸上的神情,也不知跟谁赌气,总之就是僵着,不说话,也不笑。

郭荣好几次拿着蝈蝈来逗他,萧安棠看也不看,还说:“师。。。。。。

春风拂过忆谷,蓝灯摇曳如星河倒悬。沈兰坐在藤椅上,手中炭笔轻点纸页,墨迹未干的名字在晨光中泛着微光。她已年逾九旬,背脊佝偻如古松盘曲,可执笔的手依旧稳如磐石。每一划、每一点,都像是从骨血里凿出的回响。

“三十七个。”她低声说,声音沙哑却清晰,“今日归家者,三十七。”

风穿洞而入,卷起那页写满姓名的纸,飞向母碑方向。它掠过学堂前诵读的孩子们头顶,飘过档案馆外晾晒的口述卷轴,最终落在新碑基座旁的一角。一名年轻女子拾起它,凝视良久,忽然红了眼眶:“这是我祖父的名字……原来他不是死于战乱,而是被自己人活埋在矿坑里。”

她跪下,将纸贴在胸口,泪水滴落其上。

此时,知微正于盲人书院讲授《归魂引》第三重心法。百余名弟子围坐环形石阶,闭目静听。他虽不见天日,却似能“看”到每个人心头的记忆之火是否明亮。

“心眼开启之时,非为窥探他人隐私,”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“而是为了辨识谎言的温度。谎言冰冷,裹着糖衣;真相滚烫,常披荆棘。你们要学的,不是如何听见哭声,而是如何分辨??那一声‘我没事’背后,藏着多少未曾出口的冤屈。”

话音落下,一名少年猛然睁开双眼,瞳孔竟泛起淡淡蓝光。他颤抖着抬手,指向东南方:“院长……我看到了!一座被雪掩埋的村庄,女人抱着婴儿蜷缩在地窖,外面有兵士在放火……那些人穿着……是许家旧部的铠甲纹样!”

知微点头,神色凝重:“那是北境‘寒窑案’,七十年前的事。当年三百户百姓因拒交‘忠许粮’,全数遭屠,尸骨填井,事后朝廷宣称‘疫病灭村’。此记忆沉睡已久,今因你心眼初开而复苏。”

他缓缓起身,拄杖走向窗边:“每一个被压抑的故事,都在等待一个愿意倾听的人。而我们存在的意义,就是成为那个耳朵。”

与此同时,林照率“记忆巡行团”抵达西南边陲一座古镇。此处曾是许氏王朝流放政敌之地,如今荒废多年,唯余断壁残垣与疯长藤蔓。镇口立着一块残碑,字迹模糊,只依稀可辨“永绝妄言”四字。

随行弟子不解:“老师,为何来此?这里连活人都无,何谈记忆?”

林照不答,只命人掘开祠堂地砖。三尺之下,挖出一口铁箱,锈迹斑斑,锁扣早已腐朽。打开刹那,一股陈年墨香扑面而来??箱内整齐码放着百余本手抄册子,封面皆书《囚徒录》。

她翻开第一本,指尖微微发颤。

>**永昌三年冬,贬官谢明远携妻儿至此。夜半闻哭声自东墙传来,原是前御史李慎之女被囚地牢,以竹签刺指逼供‘谋逆罪证’。彼女不过十二岁,临终前咬舌血书:‘我不认罪,因从未犯罪。’**

>**永昌五年春,镇民集资修桥,工成之日,官府以‘私聚图谋’为由,斩首十八人,悬颅示众七日。孩童捡头骨当球踢,笑称‘灯笼滚得快’。**

>**永昌七年雪夜,一名老僧悄然入镇,于废庙墙上刻下百人名录,后被发现,焚身于市集中央。火中高呼:‘名字不死,历史不亡!’**

林照合上册子,仰头望天。乌云低垂,仿佛压着千钧冤魂。

“把这些全都带回忆谷。”她下令,“一字不改,一纸不弃。我们要让天下人知道,所谓‘太平盛世’,不过是踩在无数沉默尸骨上的假象。”

队伍启程返程那日,古镇突降暴雨。雨水冲刷墙壁,竟显露出大片隐藏壁画??扭曲的人形、燃烧的房屋、戴枷锁的妇孺,以及一行用血画就的大字:

**“你们忘了,但我们记得。”**

回到忆谷时,正值“忆宪”颁布十周年祭典。万人齐聚广场,蓝羽纷飞如雪。新碑前燃起九十九盏长明灯,象征九十九万已确认身份的遇难者。沈兰被众人搀扶登台,她手中捧着一本全新的册子??《追名簿?终章》。

“六十年来,”她开口,声音虽弱,却透过共鸣阵传遍四方,“我们找回了八十三万两千六百一十五个名字。还有十六万未曾归宗者,仍在路上。他们的故事或许残缺,但他们不该被当作数字抹去。”

她翻开册子,念出第一个名字:“周幼安,七岁,永昌四年腊月十四,因母亲拒绝为其父‘平反’作伪证,被投入枯井,饿死前啃食自己的手臂。”

全场寂静。

第二个名字:“赵婉娘,二十九岁,医女,因救治起义伤员被捕,刑讯三十日,每日割一片皮肉,直至气绝。最后写下:‘若世人尚有一双干净的眼睛,请替我看一看春天。’”

有人开始啜泣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