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朱元璋的官,狗都不当 > 第一百九十章 庙堂之外(第1页)

第一百九十章 庙堂之外(第1页)

洪武十九年,春。

二月。

草长莺飞。

既然商量好了,李可也是跟朱元璋报备了一下,完了,吉斯托便在周王的陪同下,一起从海路前往北平府。

临行前,李可也是跟朱?大概地圈定了一个碱矿。。。

夜雨如织,檐角滴水声断续入耳。应天府城西一座废弃的仓廪内,火光微弱地跳动在几块破砖垒成的灶台上。陆明远披着旧斗篷,盘膝而坐,面前摊开一卷沾了泥渍的军报??甘肃叛将已与蒙古瓦剌部会合,竟献上边关地形图三幅,另附“归顺表”一封,言称“愿为大元复国前驱”。更令人脊背发凉的是,这份表文用的竟是建文朝初年推行的官式文书格套,连朱批格式都仿得惟妙惟肖。

“他不是叛逃。”陆明远声音低沉,“他是早就在等这一天。”

身旁一名年轻密探喘着气进来,靴子满是黄泥:“大人,我们在肃州查到一处隐秘账册,藏在一口枯井里。上面记着十年来此人收受蒙古金银共计四千七百两,还有一条:‘待中原疲敝,内外交困,即举烽火为号’。”

陆明远闭目良久,忽而冷笑:“内外交困?他们想制造困局罢了。”他睁开眼,目光如刀,“把这账册抄十份,一份送进宫,九份分发九大道监察分院。传我令:启动‘影吏清源’计划,凡曾获‘廉政标兵’称号者,无论在职与否,全部重新审查背景、财产、社交往来,尤其注意是否与海外或边商有不明资金往来。”

那密探迟疑道:“可……有些人已是三品大员,甚至位列卿班,无凭无据便查,恐惹非议。”

“非议?”陆明远站起身,拍去衣上尘土,“李公当年查户部尚书时,也不过是一封匿名信。制度不怕查,怕的是不敢查。若因位高便免scrutiny(审视),那便是特权的开端??而这,正是蛀虫最想要的护身符。”

话音未落,窗外一声轻响。一只黑羽信鸦扑棱棱落在窗台,腿上绑着半截竹管。取下一看,字迹潦草却熟悉:**“泉州港再现异船,旗非我制,人操倭语。自称琉球使节,实则携带兵器图纸数十张,疑为东瀛细作。已扣人,但有人在京中活动,欲以‘邦交不宜轻启’为由施压放行。”**

陆明远眉头紧锁。他知道,这不是孤立事件。自从设立“海外观政司”,各国政情源源不断汇入中枢,既有真知灼见,也引来了觊觎之眼。那些被罢官的权贵亲属虽表面沉寂,实则早已勾连外势,试图借“外交风波”搅乱朝局,逼朝廷收回监督权力,重归“宽政”老路。

次日清晨,陆明远亲自入宫面圣。

紫宸殿外,春雾弥漫。建文帝正在批阅奏章,见他到来,挥手屏退左右。陆明远未行礼,先呈上三件物事:一是甘肃叛将私通蒙古的账册副本;二是泉州查获的兵器图样;第三,则是一本薄册,封面写着《近三个月‘清谈馆’言论汇总》。

“陛下可知,这些馆中每日所讲‘新政苛政论’,已有十六省同步传播?更有甚者,在河南某镇,竟有人公然焚烧问政榜,称‘此物惑乱民心’。”陆明远语气平静,却字字如锤,“而资助这些行为的银钱,追查下去,源头皆指向几位被贬官员的姻亲产业。”

建文帝沉默许久,指尖轻轻敲击案几。终于开口:“朕明白你的意思。他们是想让百姓厌倦监督,觉得麻烦、琐碎、伤和气,进而呼吁‘回归仁治’,废除匿名举报、简化核查流程……可一旦松手,贪腐必将卷土重来。”

“不止如此。”陆明远低声道,“他们还要证明??李公那一套不行。只要能让天下人相信‘清廉不可持续’,哪怕我们抓再多贪官,道统也就崩了。”

殿内一时寂静。远处传来钟鼓楼的晨钟,一声接一声,荡入人心。

良久,皇帝缓缓起身,走到殿侧一幅巨型舆图前。那是全国“问政驿站”与“烽火箱”联动网络图,红点密布,犹如血脉贯通全身。他伸手抚过江南一带,叹道:“十年前,这里饿殍遍野,官吏横征暴敛。如今稻浪千顷,孩童皆能诵《问政歌》。你说,真要回到过去吗?”

“绝不能。”陆明远坚定道,“但我们也不能僵守成法。敌人变了,手段更隐蔽,伪装更深。我们必须进阶。”

“如何进阶?”

“两件事。”陆明远取出一枚铜牌,上刻“民察”二字,“第一,推行‘全民监察员’制度。凡年满十八、无犯罪记录、通过基础律法考试者,皆可申请成为编外监察协理。赋予其调阅非涉密档案、列席基层听证会、提交质询建议之权。每月给予少量补贴,由地方财政列支。”

建文帝皱眉:“人人皆可监察,岂不混乱?”

“正因人人可监,才无人敢犯。”陆明远微笑,“试想,一个县令若知街头卖茶的老妪可能是注册监察员,还能肆意妄为吗?况且,我们设门槛、有培训、有考核、有追责。这不是放任,而是织网。”

皇帝沉吟片刻,点头:“可行。第二件呢?”

“科技助政。”陆明远从袖中取出一本小册,乃阿拉伯商人带来的“水力计时器”图纸,“如今各地上报数据仍靠纸笔传递,易篡改、延迟。臣建议,在主要驿站建立‘数字台账系统’??以齿轮机械结合密码编号,记录粮饷出入、人口流动、税收缴纳。每笔交易自动生成唯一编码,三级复核时只需比对码序即可发现异常。”

建文帝眼睛一亮:“类似兵部用的‘火漆印链’?”

“更进一步。”陆明远道,“臣已命工部匠人试验,若成功,未来可实现‘远程验码’,不必亲赴现场。且所有操作留痕,改动必留迹。纵有高官干预,也无法抹去原始记录。”

皇帝终于展颜:“好!就依你所奏。传旨:即日起,全国遴选三千名‘民察种子’,集中培训三月后派驻各县;同时拨款十万两,组建‘机巧政务司’,专研数字化治理。”

诏令既出,风云再起。

半年之内,变化惊人。昔日冷清的问政台前排起长队,许多老人戴着老花镜填写《监察协理申请表》;市井间流传新顺口溜:“莫欺百姓愚,隔壁阿婆是民察!”更有农妇因发现村正虚报青苗亩数,一举查实贪污三百两,获颁“金瞳奖”,事迹登载《明政公报》头版。

而“机巧台账”在山东试点成功。一郡守企图伪造灾粮发放记录,却被系统比对出编码断裂,当场败露。经此一役,官员们私下哀叹:“从前改账本一夜就行,如今改一台账,得懂机关、破密码、还得堵住工匠嘴??难如登天!”

然而,暗流从未停歇。

秋末某夜,京城突降暴雨。监察院值夜小吏发现,存放“影吏清源”核心档案的铁柜被人撬动,幸有机关报警及时,贼人遁逃。经查验,留下一枚带血的指模??不属于任何已知罪犯,但在户籍库中匹配到一个名字:**赵承业**,原山西巡抚之子,三年前被判流放途中“病亡”。

陆明远盯着那枚指模,久久不语。他忽然想起十年前李可临终那夜,曾握着他手说:“我死后,他们会说我太过极端。但你要记住,最大的危险,从来不是明火执仗的恶人,而是那些披着孝服的复仇者??他们以正义之名,行毁灭之实。”

原来如此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