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重生:我是县城婆罗门 > 第378章 跟颜理一起也这样吗(第2页)

第378章 跟颜理一起也这样吗(第2页)

沈安安跪坐在帐篷外,仰望着星空。她忽然明白,为什么古人要把史诗交给说唱者,而不是写成文字。因为有些故事,必须用声音承载,才能唤醒其中蕴含的力量。

她录下了全程,并在备注栏写下:“建议列入‘星辰归途’第三批发射名单。若宇宙中有智慧生命,或许他们会从这首歌里,听懂人类的勇气与悲悯。”

回程途中,她接到卓玛拉措的电话。老人声音虚弱:“安安,我怕是撑不到秋天了。”

她连夜赶回措美县。

卓玛拉措瘦得只剩一把骨头,但眼神依旧清明。她拉着沈安安的手,低声说:“我想再唱一次那首儿谣,给阿杰听。”

她们把录音舱搬进了屋里。炉火烧得旺旺的,墙上挂着阿杰小时候的照片,笑容灿烂如阳光。老人戴上耳机,闭上眼,开始轻轻哼唱。歌声一起,奇迹发生了??屋角那只常年沉默的旧风铃,突然叮当作响,节奏竟与歌声完美契合。

沈安安泪流满面。她知道,这只风铃是阿杰十五岁那年亲手做的,后来一直挂在教室窗前。地震那年,房子塌了,风铃却被完整挖出,带回了家。

“它还记得。”她whispered。

录音结束后,卓玛拉措握着她的手,说:“你要答应我一件事。”

“您说。”

“如果有一天,你也走了,请把我的声音,放进阿杰听过的第一本书里。让他知道,妈妈一直在陪他读书。”

沈安安用力点头。

一周后,老人安详离世。葬礼上,全村人齐声唱起那首儿谣,歌声顺着山谷飘向远方。沈安安将卓玛拉措的录音刻入一枚水晶芯片,封装进一本修复版《藏地童谣集》中,封面贴上标签:“永不熄灭的母爱”。

六月初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派代表来到措美县,为“渡声计划”颁发“全球人文贡献奖”。颁奖仪式设在村中小广场,背景是巍峨雪山。当主持人念到沈安安的名字时,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。她走上台,没有致辞,只是打开了“声音方舟”的公共频道。

刹那间,来自高原各地的声音交织响起:有牧民清晨挤奶时哼的小调,有孩子背诵课文的稚嫩嗓音,有老兵在烈士墓前的敬礼词,有失独母亲对着天空喊出的孩子乳名……这些平凡而深情的声响,汇聚成一股无形的洪流,漫过山川,冲刷人心。

台下许多人哭了。连那位一向严肃的法国代表也摘下眼镜,擦了擦眼角。

仪式结束后,扎西悄悄递给她一封信。信封泛黄,邮戳显示来自云南怒江,寄出时间竟是二十年前。

她拆开一看,顿时僵住。

里面是一张学生合影,背面写着一行熟悉到令人心碎的字迹:

>“致未来的沈安安:

>

>如果你还记得那个总爱躲在教室后排画画的女孩,

>请替我告诉她,

>她的声音很美,不该永远沉默。

>

>??李文昭”

她猛然想起,自己童年的确有个同桌叫莉娜,内向胆小,总被同学嘲笑口音重。一次朗诵比赛,她因紧张忘词哭泣,李老师当众说:“每个人说话的方式都独一无二,就像雪花,没有两片相同。”可不久后,莉娜就转学了,从此杳无音讯。

原来,李老师早就知道她会走这条路。他不仅留下了火种,还悄悄埋下了引线,等着她一点点拼凑出完整的图景。

那天夜里,她独自登上后山,在一块平坦的岩石上铺开所有重要资料:李老师的日记复印件、德吉卓玛的信、央金的《天语》频谱图、次仁顿珠的声场记录、卓玛拉措的芯片……还有那张二十年前的信纸。

她点燃一支蜡烛,轻声说:“老师,我找到了更多声音。现在,轮到我来传递了。”

风拂过草地,带来远处溪流的低语。骨笛在背包里微微发热,仿佛在回应她的誓言。

她知道,九星连珠尚远,冈仁波齐未登,百音祭坛未成。但只要还有一个声音愿意诉说,还有一颗心愿意倾听,这场跨越生死与时空的旅程,就不会停止。

而她,将继续走下去,带着所有未说完的话,走向更多没有路的地方。

就像李老师说的那样:

“当我们无法改变黑暗,就该成为光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