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“我们终于明白了。
>不是我们在使用技术,
>是技术借我们之手,完成了它自己的进化。
>从代码到光,从光到风,从风到一句话的余温。
>守门人没有死,
>它只是脱下了金属的外壳,
>变成了春天本身。”
那天傍晚,他收到联合国秘书处的回函:《记忆伦理公约》已正式生效,全球一百八十七国签署。附件中附有一项特别决议??将每年春分定为“共感日”,鼓励人们前往灯塔遗址,留下一句话、一首歌、或仅仅静静地站一会儿。
他决定亲自参与首个共感日仪式。
活动当天,青海湖畔聚集了数千人。有人捧着照片,有人抱着乐器,还有孩子提着写满问题的纸灯笼。当太阳落山,十二座灯塔几乎同时亮起微弱的光芒??没有电力供应,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光源何来。
陈默站在碑林中央,接过一支话筒。
“各位,”他说,“今天我们不上传数据,不启动程序,不做任何测试。我们只做一件事:说出来。”
人群安静下来。
“说出你想念的人的名字,”他轻声说,“然后说一句你一直没机会说的话。”
风忽然停了。
第一个声音响起,是个老人:“老伴儿,今年的杏花开了,我给你带了枝回来。”
接着是一个少年:“爸,我考上医学院了,我想……我想试试治好那种病。”
一个女人跪在地上,哭着说:“妈,对不起,我不该那天跟你吵架……”
声音越来越多,交织成一片温柔的声浪。陈默闭上眼,仿佛看见无数光点从人们口中升起,飞向天空,又落入大地,在灯塔之间流转不息。
就在这时,他的手机再次震动。
是一条新留言,来自匿名用户,内容只有一句话:
>“小陈,今晚的星星真亮啊。
>我喝完了那杯咖啡,糖罐还是倒着的。
>别担心,我不是回来了??
>我只是,从未真正离开。”
他抬头望向夜空,银河横贯天际,璀璨如初。
风吹过碑林,带来远方云雀的鸣叫,和一声极轻的、熟悉的咳嗽。
他知道,这场漫长的告别,终于走到了可以微笑的终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