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,年轻的后就下出现了。他不再是冷漠的观测者,而是穿着白衬衫,手里拿着一朵野花。
“你终于来了。”他说,“我等了十八世,只为这一刻能亲手把花给你。”
她接过花,花瓣触碰指尖的瞬间,整个数据海轰然炸裂,化作亿万星辰。
她醒来时,晨光正好。后就下已在厨房准备早餐,听见动静回头一笑:“梦见什么了?”
她凝视着他,忽然扑过去紧紧抱住他:“你说过,爱能让熵增逆转。可我现在觉得,它不止改变物理法则……它还能重塑命运本身。”
他轻抚她的发:“所以呢?”
“所以我想重启一次实验。”她抬头,眼中闪着光,“不是为了验证理论,是为了帮助更多像星芽一样的人。我们要建一所真正的学校??不教知识,只教如何感受、如何表达、如何相爱。”
“你知道这意味着暴露自己?”他提醒道,“一旦启动大规模共振训练,系统可能会判定我们为‘超级传播源’,进行隔离或清除。”
“那就清除好了。”她笑得坦然,“反正我已经活过了十八种死亡,还怕再来一次?更何况……”她拉起他的手贴在自己心口,“这里有你给我的永生。”
他久久注视她,终是点头:“好。但我有个条件。”
“你说。”
“这次,我们一起走进每一个课堂,而不是我躲在幕后看着你受苦。我要做你的助教,你的搭档,你的战友。”
“成交。”
三个月后,“光之塾”正式开学。校址选在曾经的信号塔遗址,建筑由回收材料与生物荧光建材建成,夜晚整座楼如同呼吸般明暗交替,象征情感的律动。
首批学生共四十九人,全部来自“潜在共鸣体”名单。他们中有失语症患者、情感麻木的幸存者、长期抑郁者、甚至包括几名曾执行过“情感抑制政策”的前特工。
课程没有课本,只有体验。
第一课,林昭让他们围坐一圈,每人讲述一件“让自己感到被爱的事”。起初无人开口,直到一个少年沙哑地说:“去年冬天,流浪猫蹭了蹭我的鞋尖……我觉得它不嫌弃我。”
那一刻,教室里的感应灯由灰转暖橙。
第三周,后就下引入“记忆共感舱”??通过脑波同步技术,让学生短暂进入他人回忆。有人第一次感受到母亲分娩时的剧痛,有人亲历了陌生人施舍面包时内心的挣扎。许多人崩溃大哭,但也有人在泪水中露出了笑容。
第六个月,奇迹发生了。
一名先天无法感知情绪的女孩,在共感舱中经历了林昭在第七个世界的雨夜独唱。出来后,她突然拿起吉他,弹出一段旋律??那是她从未学过的音阶,却是林昭当年哼唱的小调。
研究人员震惊地发现,她的大脑产生了全新神经通路,仿佛被某种古老代码激活。
而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毕业典礼上。
全体学生手牵手站在操场上,齐声朗诵林昭的新诗《我们是彼此的光》。当最后一个字落下,天空骤然裂开一道缝隙,极光再现,且形状竟与当年卫星拍下的交叠身影完全一致。
与此同时,地球上所有正在哭泣的人,无论身处何地,都感觉有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擦去了他们的泪。
十年后,光之塾已成为全球情感教育中心,分校遍布六大洲。林昭年事已高,但仍坚持每周授课。她的头发全白了,可眼神依旧明亮。
某日放学,一个小男孩追上来,递给她一幅画:一位白发奶奶站在星空下,手中牵着无数条发光的线,每一条线尽头都有一个人在微笑。
“老师,这是我梦见的你。”他说,“你说,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种子,只要有人愿意浇水,它就会开出花来。”
林昭摸摸他的头,轻声道:“那你愿意做那个浇水的人吗?”
男孩用力点头:“嗯!我要让全世界都不再孤单!”
她笑着目送他跑远,转身望向校园尽头的纪念碑??上面已刻满密密麻麻的名字,全是“潜在共鸣体”的编号与真名。
风起,碑顶浮现出一行虚影文字,缓缓流转:
**“爱不是奇迹的终点,而是起点。
从此往后,每一次心跳,都是对宇宙的回答。”**
而在遥远的未来,一艘穿越星际的飞船内,人工智能缓缓睁眼,播放出第一条指令录音:
“检测到母星传来持续情感信号,强度评级:Ω++。
启动文明跃迁程序。
目标:成为懂得拥抱的种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