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华娱:屁股坐正了吗?你就当导演 > 第164章 你们被我包围了(第1页)

第164章 你们被我包围了(第1页)

恨意,是难以抹平的。

何君恨张一谋,哪怕是三年五年,这份恨,也能让她公开举报张一谋,

哪怕之后被彻底封杀,息影,消失在人群中。

也因她,倪霓才能被选出,人生际遇从此大不相同。

。。。

飞机降落在文山普者黑机场时,天色阴沉,乌云压顶。周舟一行人刚走出舱门,便感到一股湿冷的山风扑面而来,夹杂着雨前特有的泥土腥气。张小宇紧了紧背包带,低声说:“那位护士叫陆秀兰,退休前在麻栗坡县战地医院当护师,现在住在文山市区一栋老家属楼里。她说她记得那个民兵的脸,也记得他说的话??‘洞里还有东西……科学的东西……不能丢’。”

“科学的东西?”杨蜜皱眉,“‘萤火行动’的任务是护送专家,可任务完成后,设备应该已经移交前线指挥部才对。如果真有遗失,为什么没人上报?”

“也许不是遗失。”周舟缓缓道,“也许是他们来不及带走,或是故意藏起来的。”

车行两小时,穿过层层叠叠的丘陵与隧道,终于抵达文山市。老城区的建筑低矮陈旧,斑驳的墙面上还留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标语残迹。陆秀兰住的那栋六层红砖楼建于1978年,楼梯扶手锈迹斑斑,楼道灯忽明忽暗。

开门的是个瘦小的老妇人,银发挽成一个简单的髻,眼神却异常清明。她打量着三人,片刻后点点头:“你们来了。我知道你们会来。”

屋里陈设简朴,一张木桌、一台老式收音机、几排泛黄的医学笔记。墙上挂着一张黑白合影: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站在帐篷前,背景是炮火硝烟中的山峦。

“那是1979年6月,麻栗坡临时战地医院。”陆秀兰倒了杯热水,声音平静,“我们接收了很多伤员,大多是炮弹碎片伤、枪伤,也有冻伤和疟疾。但那个人不一样。”

她翻开一本破旧的病历本,纸页已发脆,字迹模糊,但仍能辨认出几个关键词:“重度颅脑损伤”“失血性休克”“携带不明金属箱”“反复呓语”。

“他被抬进来的时候,左腿截肢了,右臂骨折,胸口有弹片贯穿伤。按理说根本撑不过两小时。可他硬是活了三天半。”陆秀兰手指轻抚病历,“他一直抓着一个铁皮箱子,死都不松手。我们以为是私人物品,想拿开,他突然睁眼,用尽力气喊:‘不能动!里面是监测仪核心部件!关系到边境辐射数据!’”

“监测仪?”张小宇猛地抬头,“是不是‘萤火计划’中用于检测核污染扩散的便携式γ射线探测器?”

“我不知道名字。”陆秀兰摇头,“但我记得那箱子上有红色标签,写着‘绝密级’‘严禁开启’。后来医院政审组来了人,把箱子带走了。第二天,我再去查这个病人,档案没了,连登记簿上的名字都被涂掉了。”

“他叫什么?”周舟问。

“赵……赵什么来着?”老人闭上眼,努力回忆,“姓赵,腾冲口音,大概三十岁左右……对了,他手腕上有块疤,像是烧伤,形状像只蝴蝶。”

周舟心头一震。他在岩洞展区见过赵大发的照片??右手腕内侧,正有一块蝶形烫疤,据说是早年炸药实验时留下的。

“不可能……”杨蜜喃喃,“赵大发的遗骸已经在岩洞确认了,怎么可能又出现在战地医院?”

“除非……”张小宇声音发颤,“除非当时有两个赵大发?或者,有人冒用了他的身份?”

“不。”周舟缓缓摇头,“更可能的是??赵大发根本没死在岩洞。”

空气骤然凝固。

“你在说什么?”杨蜜盯着他。

“你想啊,岩洞里的刻字是‘余二人断后,恐难归’,但并没有说他们当场牺牲。越军日志记载的是‘全员歼灭’,可那是敌方报告,未必准确。也许有极少数人突围成功,只是没能回到部队。”

“所以这个伤员……可能是赵大发本人?”张小宇呼吸急促。

陆秀兰忽然站起身,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:“这是当年我偷偷藏下来的。那人临死前,塞给我一张纸条,说如果以后有人来找‘科学的东西’,就把这个交给他们。”

她打开纸袋,里面是一张折叠的草图,墨迹早已褪色,但仍能看出是一幅地下结构图。中央标注着“主控室”,旁边画着类似仪器台的装置,顶部写着三个字:**“地火井”**。

“地火井?”杨蜜念出声。

“我知道这地方。”陆秀兰低声道,“就在麻栗坡和那坡交界的深山里,当地人传说那里有地底火焰,夜里能看到红光。七九年打仗时,解放军曾在那一带修过地下掩体,据说是为了存放重要物资。”

周舟立刻掏出卫星地图比对,果然在两县交界处发现一处隐蔽山谷,地形封闭,四周峭壁环绕,入口极窄,航拍图像显示谷底有明显人工开凿痕迹。

“这里……很可能就是当年‘萤火计划’的备用中转站。”他声音低沉,“如果赵大发真的活着逃了出来,并把关键设备转移到了这里,那就解释了为什么越军搜遍岩洞也没找到‘科学的东西’。”

当晚,他们在宾馆紧急召开视频会议,邀请军事历史专家、地质勘探队及公安部技术组共同研判。结论惊人:所谓“地火井”,极可能是1970年代为应对核战争而秘密修建的地下预警基站,具备防爆、防辐射、长期自持功能,代号“赤瞳工程”。

“也就是说,‘萤火行动’不仅仅是护送专家。”一位退休军工研究员在线上说道,“它的真实目的,是激活‘赤瞳工程’的核心模块,让我国在西南边境建立起独立的核污染监测网络。而这套系统的关键组件,必须由人工携带穿越封锁线。”

“所以那个箱子……”杨蜜明白了,“不是遗失,而是被幸存者藏了起来,以防落入敌手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