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盘腿坐在散落着失败作品的地毯上,仿佛坐在自己亲手制造的、斑斓的废墟中央。
染着颜料的手指小心地避开书页上“严序”的签名,轻轻翻开《摄影构图入门》。
那些严谨的构图示意图、黄金分割线的解析,与他方才凭本能捕捉的混沌世界形成了奇妙的对照。
他的目光在“三分法”的网格线与自己那张歪斜的咖啡杯照片之间来回移动,偏着头,像在解读一道充满趣味的密码。
严序从案件卷宗中抬眼时,看到的正是这样一幕。
暖色调的灯光笼罩着少年,他蜷缩的身影与摊开的书本构成了一幅崭新的画面。
这一刻,侦探那擅长分析线索的大脑清晰地意识到,这不是教导,而是一场发生在两个孤独星球之间的、静默的共振。
接下来的几天,严序目睹了一场堪称神奇的学习过程。
易小天那种近乎照相机的遗觉象能力,在接触视觉规则后,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。
对他而言,世界本就不是流动的影像,而是一帧帧高清、定格的画面,早已储存在他大脑的“图库”里。
当《摄影构图入门》里那些“三分法”、“引导线”、“对称与平衡”的抽象概念,配上一张张示例照片呈现时,他几乎不是在“学习”,而是在进行一场高效的“数据匹配”和“规则验证”。
严序亲眼看着他的目光在书页上的示例图和窗外实景之间快速切换,瞳孔微微缩放,像是在进行高速扫描。
不过一个下午,那几本基础教材里的图片示例,似乎已被他完全“下载”并内化。
更让严序惊讶的是,易小天不再满足于被动阅读。
他翻开了严序早些时候给他买的素描本——原本是希望他能用画笔表达,此刻却被他当成了独特的“视觉分析报告”。
少年盘腿坐在角落,铅笔在纸面上飞速移动。
他不是在绘画,而是在进行一种精准的构图解构。
寥寥数笔,一个场景的轮廓便跃然纸上:可能是严序深陷在沙发里阅读案卷时,眉头微蹙的侧影;也可能是厨房流理台上,几只洗净的碗碟错落摆放的静物。
紧接着,真正的“分析”开始了。
他用直尺(不知从哪里翻出来的)在草图上果断地画出精准的三分线网格,用轻柔的排线标注出光影的分布与方向,甚至用箭头和小字注释出“视觉焦点”、“动态引导”、“前景干扰元素”……
这些刚刚从书上学来的术语。他的草图,剥离了艺术性的渲染,只剩下冷静到近乎无情的结构分析,像工程师的蓝图,又像侦探在还原现场方位图。
一次,严序路过他身边,无意中瞥见素描本上的一页。
那上面精确分析着昨天自己站在窗边接电话时的背影构图,甚至连地板上被拉长的影子角度都被标注了“引导视线”的功能。
严序沉默了片刻,心底再次刷新了对这个沉默少年的认知。
他拥有的不仅是被动记录的天赋,更是一种能主动解构并重组视觉世界的、强大的分析本能。
这本素描本,就是他探索视觉规律的实验记录,也是他试图与外部世界建立理性沟通的独特桥梁。
严序偶尔会借着续茶或寻找资料的机会,不动声色地踱到易小天身后。
他的目光越过少年瘦削的肩头,落在那本日益丰富的素描本上。
原本狂野不羁的视角,正被一种初具雏形的秩序悄然归拢。
有一页,是阳台那盆肆意生长的绿萝。先前易小天只会怼近了拍了一片混沌的绿叶,如今却巧妙地将花盆置于画面右侧的黄金分割点,让垂落的藤蔓自然形成一条优美的"S"型曲线,牵引着视线流向画面之外的空濛天色。
旁边用铅笔标注着:“利用藤蔓创造动态平衡”。
另一页,画的是窗外那条被梧桐树荫覆盖的、通往家门的石板小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