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三国: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 > 第136章 一刀一人破尽黄巾(第1页)

第136章 一刀一人破尽黄巾(第1页)

刀尖蕴含的恐怖力道瞬间震碎了刺客的心脉。

他整个人如遭重锤击打,双脚离地,倒飞出去,重重砸在数步之外的地面上,

鲜血自七窍涌出,身体抽搐两下,便再无声息。

那死状太过凄惨,不少海盗胃。。。

>“省力半,深耕易;一人可耕十亩地。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石粮。”

他眯眼望去,村口老槐树下,几个蒙童正围着一位青衫士子学唱《犁经》。那书生手持竹板,逐句讲解“东莱犁”三字背后的深意??不是神迹,不是仙器,而是人智与仁政相合之果。

牛憨咧嘴笑了,眼角皱纹如田垄般延展。他喃喃道:“使君说得对,治世不在刀兵,而在犁头落地那一声响。”

此时,郡府工曹已扩为“匠作监”,由田丰亲自主持,下设木作、铁冶、量具、图样四坊,昼夜不息。每日产出新犁三十架以上,仍供不应求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工匠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良:有匠人将犁铧以陨铁淬炼,使其坚韧胜常钢三倍;又有巧工设计折叠式曲辕,便于山地搬运;甚至有人试制水力驱动的连动犁架,虽尚未成功,却已令田丰拍案称奇。

“此非止于农具革新,”他在一次议事会上慨然道,“乃开启百工竞进之门!昔墨翟造云梯,公输班制机关,皆限于战事。今我东莱以民生为本,使技艺归于百姓,方是大道。”

话音未落,外间急报传来??冀州韩馥突然松口,允准先前被扣押的二十架“东莱犁”放行,并愿以五百石粟米换取五十架新犁,另附书一封,言辞谦卑,自称“误听谗言,闭关自守,实为愧悔”。

众人愕然。沮授抚须冷笑:“前倨后恭,必有所图。韩馥何曾主动低头?此非其本意,乃是有人逼他低头。”

果然,次日密探回报:原来韩馥幕中有一客卿名审配,素怀大志,见“东莱犁”风靡天下,民心所向,便劝主君曰:“今卢使君行仁政于东方,士民归心,若再拒其利民之器,恐失人心于无形。况青州富庶日增,一旦兵强马壮,河北难敌也。不如暂屈意交好,借犁收民心,亦可观其虚实。”韩馥从之。

孙乾闻讯叹道:“审配此人,目光深远,不可小觑。他看似迎犁,实则窥我根基。若此人执掌冀州政务,日后恐成劲敌。”

沮授点头:“英雄择时而动,智者顺势而谋。我们推犁,他们观势;但我们播下的,不只是种子,还有人心的火种。”

就在此时,北方边陲再传捷报:幽州公孙瓒得刘备遣人暗送图谱后,立即组织军中铁匠仿制,仅月余便打造出八十架简易版“东莱犁”,专用于军屯。据报,渔阳一带戍卒家属凭此犁开垦荒地三千余亩,粮产较往年翻倍。更有甚者,公孙瓒亲率将士于校场演示耕作,高呼:“吾等既能破鲜卑于野,亦能兴桑麻于田!”士气为之大振。

与此同时,并州张燕接信后大喜,即召黑山诸渠帅共议。有人疑虑:“我等草莽,何用此物?”张燕怒斥:“尔等只知劫掠,不知立基!今黄巾遗部散居太行,饥寒交迫,若有此犁广布,令百姓自耕自食,则何须抢夺官仓?民心既附,谁敢谓我非义军?”

遂下令全山推行,凡归顺之户,皆赐一架“东莱犁”,并派专人教导使用。不过三月,黑山周边十余县流民纷纷来投,屯田面积激增至两万余亩。百姓传言:“张大帅不杀人,反给犁,真是活菩萨转世!”

消息传至洛阳,朝堂震动。原本讥讽“雕虫小技”的宦官们开始坐立不安。张让私下召集党羽密议:“卢植虽远在东莱,然其政声渐起,士林称颂,若再任其以一犁收尽天下人心,恐将来举旗者众,我等危矣!”

于是,十常侍联名上奏,诬告卢植“私通诸侯、结纳豪商、图谋不轨”,又指“东莱犁”乃“妖器”,蛊惑百姓,扰乱纲常。灵帝昏聩,竟准其奏,命司隶校尉遣使赴青州彻查。

然而,圣旨尚未离京,另一道密令却已先行出发??蔡邕连夜修书一封,托门生伪装商旅,星夜送往东莱。信中仅八字:“风起于萍末,速作预备。”

卢植接到密信,神色不变,лишь将文书焚于灯下。当夜,他召刘备、田丰、沮授、孙乾、简雍五人入内室议事。

烛光摇曳,映照六人面容沉静如山。

“朝廷欲压我,我不惧。”卢植缓缓开口,“但他们怕的,从来不是一张犁,而是这犁背后的东西??百姓安居乐业,无需仰仗权贵施舍;士人争相效命,不必攀附宦官门户;地方自给自足,不再受制于中枢盘剥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众人:“所以,他们要毁的,不是一个工具,是一条路??一条通往清明政治的路。”

刘备肃然起身:“老师所言极是。既然他们不愿见光明,那我们就把光撒得更远。”

于是,一场前所未有的行动悄然展开。

第一策:**广传图谱,化整为零**。

沮授主持编撰《东莱犁?民间简明手册》,去繁就简,图文并茂,专供识字不多的农夫理解。同时,派遣百名“农政吏”深入各县,每五里设一讲习点,现场演示、答疑解惑。更有妙招:将关键尺寸刻于常见铜钱背面,百姓只需对照钱币即可估算部件大小,防伪之余,亦杜绝官吏垄断技术。

第二策:**借儒传道,以学载义**。

孙乾联络郑玄门徒,在青、兖、徐三州设立“农经讲舍”,将《曲辕犁考辨》纳入启蒙课程,宣称“耕读传家,始于一犁”。学子们不仅背诵《论语》,也开始研习“犁力传导原理”“土壤疏松度测算”等实用知识。一时之间,“君子六艺”之外,竟隐隐有“第七艺”兴起之势。

第三策:**商旅为媒,暗渡陈仓**。

简雍亲自策划“盐铁换犁”商路:糜氏船队表面运盐北上,实则夹带图谱与核心部件;苏双、张世平的马帮则在回程途中,将微型雕刻的犁模藏于马鞍夹层,一路送至并、幽、凉三州。更有甚者,东海渔民组成“潮信帮”,每逢涨潮之夜,便驾小舟潜行海岸线,将防水油布包裹的技术包投放至指定礁石,由各地接应者取走。

第四策:**军民一体,固本强边**。

刘备亲率五百精兵,护送三百架“东莱犁”北上,名义上是支援幽州军屯,实则沿途展示。每至一城,必举行“开犁大典”:地方官员主祭,百姓围观,士兵当场耕地十亩以为示范。所到之处,万人空巷,欢呼如雷。许多原本观望的郡守见状,纷纷请求加入推广行列。

第五策:**反制谣言,立碑正名**。

面对洛阳散布的“妖器祸民”之说,田丰提议:“与其辩驳,不如见证。”遂在东莱城南立起一座巨碑,碑文由蔡邕亲书,记载“东莱犁”从构思到普及全过程,并附历年粮食增产数据、农户感恩名录。碑侧还铸有一尊铜犁模型,供人触摸观摩。每日晨昏,都有老农自发前来焚香叩拜,称其“救命之器”。

这一系列举措如江河奔涌,势不可挡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