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真正让朝廷彻底失控的,是一场意外引发的“犁变”。
会稽郡一名叫沈峻的年轻工匠,偶然得见smuggled南下的图谱,苦心钻研半年,竟结合本地水田特点,创造出一种“浮田曲犁”??底部加装木筏结构,可在浅水沼泽中行走作业。此犁一经问世,江南低洼地带顿时焕发新生,万亩swamp变成良田。当地百姓称之为“水上犁”。
更惊人的是,沈峻并未独占其技,反而主动将改进图纸寄往东莱,附信曰:“小子偶得寸光,愿归大宗。若使君不弃,请收入《农器大全》,以利天下。”
田丰接信泪下:“此乃真仁人之心!技术本无疆界,唯愿苍生得饱暖。”
随即下令将“浮田曲犁”纳入官方体系,赐沈峻“匠师”衔,年俸百石,并在全国通报嘉奖。此举震动四海,无数民间巧匠受到鼓舞,纷纷献上改良方案。短短半年内,各地呈报的“东莱犁”衍生型号多达十七种,涵盖旱地、坡地、沙地、湿地等各种地形。
至此,“东莱犁”早已超越最初形态,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。
就在局势一片大好之际,一个沉默的身影悄然出现在东莱城外。
那人衣衫褴褛,背负竹篓,脚踏草履,形如乞丐。但他眼神清亮,步履稳健,一路直奔匠作监大门。守卫拦问,他只递上一块残破玉佩,上刻“颍川荀”三字。
田丰见佩,大惊失色,亲自迎出。
来者竟是荀?!
这位颍川名士、世家俊才,竟孤身涉险,千里跋涉而来。
“文若兄!你为何冒险至此?”田丰激动难抑。
荀?淡然一笑:“为亲眼看看,究竟是何等人物,能使一犁动天下。”
他在东莱停留七日,每日早出晚归,走访村落、考察作坊、询问农夫、查阅账册。第七日清晨,他登临城楼,俯瞰万亩良田,晨雾中犁影穿梭,宛如织锦。良久,他转身对卢植说道:
“使君可知,我初来之时,心中尚存疑虑?我以为所谓‘东莱犁’,不过是巧言令色、沽名钓誉之举。然今观之,方知世间真有仁政可行,且已在您手中开花结果。”
他拱手深深一礼:“荀?愿效犬马之劳,助使君成就王道之基。”
卢植扶起,眼中含光:“季汉之兴,正在于此??非靠权谋诈术,而赖诚心为民。”
自此,荀?留任东莱,主管“农政院”,统筹全国反馈信息,制定下一阶段发展战略。他提出“三均政策”:**均力**(通过犁具减轻劳力负担)、**均产**(推广轮作制提高土地利用率)、**均教**(设立乡学普及基础农科知识),被誉为“新井田之思”。
而远在洛阳的蔡邕,听闻荀?投奔东莱,仰天长叹:“天下英才,皆望东方矣。汉室虽存,气运已移。”
果然,不久之后,荆州刘表再度遣使,这次带来的不再是稻种楠木,而是一份盟约草案:愿与东莱结为“农政同盟”,共享技术、互通粮秣、共抗灾荒。使者坦言:“当今乱世,谁能养民,谁得民心。明公虽无兵甲之盛,然已有王者之实。”
与此同时,扬州刺史刘繇秘密派人送来密信,表示愿暗中支持“东莱犁”流入江南,只求将来危难时能获粮食援助。就连一向倨傲的袁术,也在寿春城外试耕百亩,虽嘴上不说,却悄悄命人抄录图谱。
唯有洛阳,依旧沉沦于黑暗。
张让等人见压制无效,竟铤而走险,派出刺客潜入东莱,意图焚毁匠作监、刺杀卢植。然而,他们低估了民心的力量。
那夜,刺客刚摸近工坊围墙,便被巡夜的老农发现。一声呼哨响起,四邻百姓提灯持锄,蜂拥而至。数百人围成铁桶,将刺客团团包围。有人认出其中一人原是洛阳来的“采办官”,当即怒吼:“你们毁犁,就是断我们活路!”
混乱中,刺客被当场擒获,押至郡府。卢植审讯后,未加诛戮,反而将其带至田间,强迫观看农民耕作一日。次日,他对众人宣布:“此人已被‘犁德’感化,愿留下做工赎罪。”
百姓哗然,继而鼓掌称赞。自此,“以德化敌”之说传遍九州。
冬雪再降时,东莱已累计生产“东莱犁”四千三百架,遍及十二州六十八郡。粮食产量平均提升四成,饥荒绝迹,流民返乡,户口激增。就连最偏远的武陵山区,也有商旅驮着拆解部件深入蛮寨,换取药材皮毛。
除夕之夜,卢植登台祭天。香烟袅袅中,他宣读《农政诏》:
>“天地无私,惟养万物;圣人无为,惟安黎元。今制曲辕之犁,非为功名,实求仓廪充实、妇孺无饥。愿此后岁岁春耕,家家有犁,人人有力,国无荒土,野无饿殍。此心不改,此志不渝。”
台下万民跪拜,齐声高呼:“使君仁德,泽被苍生!”
刘备立于人群之中,望着漫天星斗,轻声道:“老师,您看,那颗最亮的星,像不像一把犁?”
卢植微笑不语,只将手掌轻轻放在年轻人肩头。
风停了,雪静静落下,覆盖着沉睡的田野。
而在无人看见的角落,一块新立的石碑悄然成型。碑文尚未镌刻,但匠人们知道,它终将写下这样一句话:
**“犁虽小,可耕天下。”**
春天还会再来,麦苗依旧会破土而出。而这一次,它们生长的地方,不再只是东莱的土地,而是整个神州的心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