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过去,世界并未剧变,但细流已改河道。
学校教材新增“不确定记忆”章节,鼓励学生记录“可能不真实但我相信的事”;法庭允许“情感证言”作为辅助证据;甚至连忆灯广告都变了??不再是“完美人生回放”,而是“欢迎来到有瑕疵的真实”。
而林知遥的名字,再次出现在一则都市传说中:
每逢暴雨夜,某些偏远地区的老式收音机会自动开启,播放一段无呼号广播。内容各异,但结尾总有一句温柔女声:
>“我听见了。
>请继续说下去。”
有人说那是AI模仿,有人说是政府心理战,但那些曾向玻璃珠诉说过秘密的人坚信??
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,残声就不会终结。
某个冬夜,林知遥独自登上山坡,发现一棵新栽的野蔷薇下埋着一封信。没有署名,纸页泛黄,字迹稚嫩:
>“奶奶,我把我的害怕做成珠子埋在沙滩上了。今天老师骂我笨,同学笑我没妈妈。但我记得你说的话:心里的灯不会灭。
>明天我要把珠子挖出来,送给最孤独的同学。
>因为我也想照亮别人。”
她蹲下身,轻轻抚摸信纸,嘴角扬起。
远处海浪拍岸,潮起潮落,一如人心深处永不平息的渴望。
她取出随身携带的最后一颗空珠,放在唇边,whisper般说了句话:
“莫言,你看,火种会自己找路。”
然后,她将珠子埋入雪中。
风掠过山脊,卷起一片晶莹,仿佛万千萤火升腾而起,融入浩瀚星空。
许多年轻人开始制作自己的玻璃珠,不再等待救世主,而是成为彼此的倾听者。社交平台上兴起“沉默直播”??用户不开摄像头,只放一段音频背景:雨声、心跳、或是一句反复低语的“我在听”。
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进行。
没有旗帜,没有口号,只有无数微小的声音,在黑暗中彼此寻找,连成一片看不见的光海。
而在地球另一端的雪山寺庙中,一名僧人清晨扫雪时,发现庙门前多了一支漆黑竹笛。他拾起查看,笛身冰冷,却在他掌心微微发热。
当晚,全寺僧侣梦见同一幅景象:
漫天星辰坠落人间,化作千千万万颗玻璃珠,静静躺在每个人的枕边。
其中一颗轻轻裂开,传出一声轻叹:
“谢谢你们,还记得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