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炮灰的人生2(快穿) > 2460高嫁的贵夫人 一(第1页)

2460高嫁的贵夫人 一(第1页)

雪落无声,夜深如墨。林知意坐在学堂地窖最深处的小案前,指尖抚过那本被翻得卷边的《万问录》手抄本。火盆里的炭将尽未尽,余烬微红,映着她清瘦的脸庞。阿满刚从南方归来,靴上还沾着冻土与盐霜,正低声向她汇报各地“夜读会”的最新动向。

“岭南那边,已有三十多个村子自发组织‘问答夜’,连族老都坐到了年轻人对面,听他们讲‘祖训为何不可改’。”阿满的声音压得很低,却难掩激动,“福建渔村用贝壳串成‘问题链’,挂在桅杆上随风摆动,每响一声,就代表一个未解之问。官府派人去拆,结果整条海岸线的渔民齐声吹螺,声浪震得差役不敢登岸。”

林知意点头,目光落在墙上那幅由无数细线编织而成的地图??那是“夜读网络”的全貌。每一根红线,代表一条传递信息的路径;每一个铜钉,标记着一个活跃的据点。如今,这地图已密如蛛网,北至塞外荒城,南抵五岭瘴地,东达海岛礁屿,西入戈壁孤镇。有些钉子甚至深入京畿腹地,藏身于太医院、工部匠坊、驿馆马厩之中。

“他们开始怕了。”她轻声道,“不是怕我们造反,是怕我们不停提问。”

话音未落,门外传来急促脚步。一名少年推门而入,浑身裹着冰碴,脸色发青,却是西北总堂最年轻的传讯员小禾。他抖开肩上破旧毛毯,取出一只密封陶管,双手递上:“雪山哨站……第七次信号中断后……重启联络……这是……最后一批消息。”

林知意接过陶管,撬开封蜡,抽出一卷极薄的桑皮纸。字迹细密,是用鼠须笔蘸墨汁写成,内容令人脊背发凉:

>**东海三岛渔民集体失踪,渔网尽毁,海语符号遭焚。

>南陵书院十七名师生被捕,罪名为‘私撰逆史’。

>慈恩寺住持暴毙狱中,死前刻墙八字:‘问者不死,魂归山河’。

>朝廷密令:凡持有铁笔徽章者,格杀勿论。**

地窖内一时寂静。炭火噼啪一声炸裂,火星四溅。

“他们在清剿记忆。”阿满咬牙,“不只是抓人,是要把‘问’这个念头,从根子里拔掉。”

林知意闭目良久,再睁眼时,眸光如刃。“那就让问题活在更隐蔽的地方。”她起身走到墙角,掀开一块石板,露出地下暗格??里面整齐码放着数百枚特制竹简,每一枚都经过药水浸泡,可沉水三年不腐。“启动‘种骨计划’。”

阿满一震:“你是说……把《万问录》全文刻进尸骨?”

“不错。”她语气平静,“边境战乱频仍,每年都有流民死于饥寒。我们将组织‘义葬队’,以收殓遗骸为名,在死者肋骨或腿骨上镌刻问题摘要。再以石灰裹尸,深埋乱葬岗。日后若有人掘出,见此骨上有字,必起惊疑。一问既生,火种不灭。”

小禾听得呼吸急促:“可……这是亵渎亡者啊!”

“比亵渎更可怕的,是遗忘。”林知意转身盯着他,“你以为苏禾当年为何选择南海讲史?因为他知道,当文字被禁,声音被堵,唯有尸体还能说话??只要上面刻着真相。”

三日后,第一批“骨书”启程南下。伪装成运棺队伍的车队缓缓驶出山谷,每具棺材内不仅安放无名尸骨,更藏着一段段未曾答复的诘问。其中一具年轻女子的头骨上,刻着那位老妇的问题:

>**死去的人,有没有权利被记得?**

与此同时,京城局势悄然变化。太子虽设“谏询司”,表面收纳民间疑问,实则层层筛选,只呈报温和无害之语。真正尖锐者,皆被截留销毁。更有御史弹劾林知意为“妖言之首”,请求颁旨通缉。皇帝迟迟未批,却下令重修《贞观政要》,并命翰林学士逐条注解“君臣问答”章节。

林知意得知后冷笑:“他在学唐太宗装明君?可惜,李世民至少还敢听魏征骂他。而今这位,连一句‘陛下有错’都容不下。”

她决定反击。

冬至前夕,一场罕见暴风雪席卷北方。林知意趁机派遣十二支“雪语队”潜入各州府,在风雪最猛烈的午夜,将写满问题的白布条系上城门、旗杆、钟楼檐角。布条经特殊处理,遇雪即显字迹,宛如幽灵浮现:

>“为何灾民饿死,粮仓却满?”

>“为何官员年年考核,百姓年年受苦?”

>“你说我是顺民,可谁来问我愿不愿顺?”

清晨城门开启,满城皆惊。百姓拾起湿透的布条,相互传阅,竟无人主动上交。有孩童将其折成纸鸢放飞,飘入皇宫御园;有老妪拿去糊窗,阳光一照,满屋皆是质问。

朝廷震怒,下令彻查。金吾卫挨户搜捕,却始终找不到源头。殊不知,这些布条的墨水配方,正是源自宫廷秘药??当年太医为太子治病所用的“隐显散”,只有林知意通过暗线获得了方子。

风雪之中,变革如根系蔓延。

春初,疫情爆发于江南。官府封锁消息,称“不过寻常瘴气”。然而“夜读会”成员中有数名游方郎中,他们冒险进入疫区,记录真实死亡人数,并将数据编成一首童谣,借采茶女之口传唱开来:

>“三月茶绿时,家家哭新坟。

>官说病七人,我见棺百樽。

>若你不信我,请看东村口??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