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炮灰的人生2(快穿) > 2462高嫁的贵夫人 三(第1页)

2462高嫁的贵夫人 三(第1页)

戍卒蹲在火堆旁,将那半截人骨轻轻放在膝上,用刀尖拂去表面风沙。火光跳跃,映出刻痕深处的裂纹,像是有人用尽最后力气写下这句话,又怕它太轻,不够重,不足以传到后来者手中。他盯着“有没有权利选择不说”几个字,喉头一紧,仿佛被什么无形之物扼住。

他想起自己为何来此边关??三年前,家中老父因一句“粮仓空了,官府却说丰收”被押入大牢,半月后死于狱中,尸首送回时脖颈青紫。他本想告状,可族老拦住他:“告?你告谁?你连状纸都不会写。”母亲跪着求他:“儿啊,闭嘴吧,咱们只想活着。”他最终低头,应征入伍,换得家中免役三年。

可如今,他站在这荒原之上,日日守着一道无人问津的边墙,看北风卷走枯草,看战友冻毙在哨岗,看将军饮酒作乐,说“百姓不懂战事艰难”。他早就不信了,却始终没开口。不是不想问,是不敢问。怕一问,便再无退路;怕一问,连这点微薄军饷也保不住。

而现在,一个死人替他问了出来。

他忽然觉得冷,比雪夜更冷。他把骨头攥进掌心,硌得生疼,却不愿松开。远处传来狼嚎,营地里鼾声起伏,唯有他坐着不动,像一尊被遗忘的石像。

第二天清晨,他没有交出这块骨。而是悄悄磨平一面,在背面刻下自己的名字和籍贯,又添了一句:“我说不出口,但我知道你在问。”

他将它埋在营帐外第三根旗杆下,压了一块黑石。

此后每夜巡哨,他都多走几步,绕到那块石头前站一会儿。有时什么都不做,只是望着北方草原,心想:那个刻字的人,是不是也曾这样站着,等着谁来听见?

而千里之外的江南小镇,一场春雨刚歇。小萤正坐在一间破庙改建的临时书屋里整理《幽寐集》新稿。屋外晾着数十条湿漉漉的布条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梦境中的问题,是各地游方医者昨夜带回的记录。她逐条誊抄,指尖沾墨,神情专注如绣花。

忽然,门外传来脚步声。一个披蓑戴笠的老妇人抱着襁褓进来,雨水顺着斗笠滴落,在地上汇成一小滩。

“姑娘,”她声音沙哑,“我孙女昨夜说梦话,说了整整半宿……我听不懂,可吓人了。”

小萤放下笔,请她坐下。老妇人解开襁褓,露出一个约莫三岁的女童,脸色苍白,额上贴着退热符纸。

“她说什么?”小萤轻声问。

“她说……‘妈妈为什么睡在井底?’”老妇人颤声道,“还说‘井水是红的,哥哥在里面游泳’……我们家根本没井!也没哥哥!”

小萤心头一震。她取出温水与安神香,让女童饮下,又点燃一支熏香,低声引导:“别怕,你现在很安全。告诉姑姑,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?”

女童昏昏沉沉,眼皮颤动,喃喃道:“有个姐姐站床前,拿笔写字……她说,你要替我说。”

小萤猛地抬头,看向墙上挂着的一只灰鹤标本??那是前些日子村民从山中拾得,说是被猎户射落,脚上绑着布条,上面写着“问即是光”。她曾将那只布条烧成灰,混入香料,制成“通梦散”,专用于唤醒被压抑的记忆。

难道……连孩童的梦,也开始承接亡者的遗言?

她连夜将这段记录编入《幽寐集?卷七》,并附注:“梦非虚妄,乃集体之痛所凝。当死者无法言说,灵魂便借生者之口、之梦,继续追问。”

这份手稿被盲艺人带走,数日后,在扬州茶馆唱出:

>“三岁娃娃梦井台,

>井底躺着娘和孩。

>官说投水因疯癫,

>可碑文未刻名姓来。”

台下鸦雀无声。有位曾在该县任职的小吏猛然起身离场,当晚便卷包袱逃往岭南。

林知意得知此事,沉默良久,而后命人绘制一张新的地图:以“梦语计划”为核心,辐射三百六十个城镇,设立“夜语点”??由可信之人主持,在每月朔望之夜召集民众围炉夜谈,鼓励讲述梦境、回忆、不敢出口的怀疑。所有内容匿名记录,择其要者编为《梦书》,定期送往各地传播。

与此同时,“问魂舟”虽已被朝廷默许放行,但沿岸官府仍暗中阻挠。某日,一艘载着二十具问骨的船只停靠渡口补给,夜间突遭火袭。船主拼死抢救,仅余三块残骨。其中一块指骨上刻着:

>“我女儿被卖进妓馆那晚,县令正在吃酒。

>请问:他的筷子,夹的是菜,还是人命?”

消息传出,民间怒极。渔民自发组织护航队,每船配备锣鼓、火把、长桨,组成“鸣骨船阵”,昼夜巡江。他们不再沉默,每逢官船经过,便齐声敲锣,高唱《问魂谣》:

>“一问天不语,二问地藏尸,

>三问官老爷,你心可有皮?”

更有甚者,开始模仿“种骨计划”,将问题刻于陶片、木牌、甚至活树皮上,投入河流湖泊。下游百姓捞起后,若觉共鸣,便自行复制传播,形成“漂流问链”。

京城方面,太子代政已逾月。废除“妖言律”后,民间投书如雪片般涌向newlyestablished“直言榜”衙门。首日便收万言,内容从“税赋不公”到“科举舞弊”,乃至“皇帝为何不见群臣”。官员手忙脚乱,有人主张筛选上报,太子却下令:“一字不删,全数呈阅。”

皇帝卧病深宫,每日由太监念奏折。起初暴怒,摔杯砸砚,后来渐渐安静下来。某夜,他突然召见太子,指着窗外一棵老梅树说:“你看那枝,弯成那样,还能开花吗?”

太子答:“若根未死,春至自开。”

老人苦笑:“朕这一生,最怕听见声音。总觉得一句质疑,就会塌了江山。可现在……满耳朵都是问,反倒不怕了。或许,真是我错了。”

次日,他命人打开紫宸殿尘封多年的“谏鼓”,并亲书匾额:“言路即国脉”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