轮到成都代表发言时,屏幕上出现一位穿藏袍的年轻姑娘,名叫卓玛,是当地藏汉双语协管员。
“我们社区有位独居藏族阿妈,七十多岁,不会普通话,智能设备根本不会用。”她语速平稳,“以前家庭医生上门,沟通全靠比划。现在我们推出了‘民族语言陪伴计划’,招募懂藏语的年轻人定期探访,顺便教她用微信视频看孙子。”
“效果如何?”林小满问。
“上周她第一次独立发起视频通话,看到孙子喊‘奶奶’,当场哭了。”卓玛笑了笑,“她说,原来我也能跟上这个时代。”
会议室响起轻轻的掌声。
接着,乌鲁木齐传来消息:依托“应急呼叫桩”系统,一名突发心梗的维吾尔族老人在八分钟内获救。“当时风雪太大,救护车难进村,是我们培训过的村民用雪橇把他送出来的。”负责人说,“现在全村六十岁以上老人,人人都会用一键呼救,还会基础急救。”
林小满记下数据,随即提出新要求:“把这些案例整理成教学片,配上多语种字幕,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培训教材。”
散会后,她收到一条短信:【林老师,我是甘肃陇西的老李。培训结业了,证书拿到了。明天我就回村,在卫生室门口挂块牌子:义务问诊,针灸免费。不收钱,只求一句‘谢谢祖国’。】
她盯着手机看了很久,回了一个字:好。
傍晚,她没直接回家,而是去了市儿童医院。预约的是心理科李医生,也是“萤火计划”的合作专家。
“最近睡得怎么样?”李医生摘下眼镜擦了擦。
“还能睡,就是梦多。”她苦笑,“总梦见那些没救回来的人??阿秀爷爷蹲在雪地里哭,玛多乡那位老阿妈咳血却打不通电话,还有内蒙古那个牧民,抱着夭折的孩子跪在雪原上……”
“你把自己当成所有悲剧的承担者。”李医生声音温和,“可你不是神,你是人。你做的已经远远超过职责范围。”
“可只要还有一个漏洞,我就没法安心。”她低头看着手,“你知道吗?昨天系统报警,有个偏远县连续三天没有上传任何健康数据。派人去查,发现基站被人故意断电,村干部勾结诊所虚报门诊量,套取补贴。等我们赶到,一百多份真实病情记录已经被销毁。”
“然后呢?”
“立案了。但我一直在想,如果我们的监测再快一点,如果基层协管员配备再多一些,是不是就能拦住这场掠夺?”
李医生静静地看着她:“你不需要为所有的黑暗负责。你的光,已经照亮了很多地方。”
她没说话,只是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??是那个傈僳族小姑娘术后微笑的样子。
“所以我要继续照下去。”她轻声说,“哪怕只能多照一寸土地。”
走出医院时,天已全黑。寒风吹起她的衣角,她裹紧外套,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叫她。
回头一看,是个穿校服的女孩,手里捧着一幅画。
“林阿姨,这是我画的。”女孩怯生生地递过来。
画纸上,是一个女人站在高山上,手中举着一盏灯,光芒洒向千家万户。山脚下,无数小人仰头望着她,有的拄拐,有的抱病,有的牵着孩子。天空原本阴沉,可在灯光照耀下,云层裂开一道缝隙,透出金色晨曦。
“为什么画我?”她问。
“因为我们老师说了,你是让灯一直亮着的人。”女孩认真道,“我妈去年做了乳腺筛查,发现了早期肿瘤。她说,要是没有你们那个APP提醒,她可能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生病。”
林小满鼻子一酸,蹲下身平视她:“那你希望未来的日子是什么样?”
“我希望……每个人生病都不用怕。”女孩想了想,“也不用借钱,不用求人,只要按一下按钮,就有医生来帮忙。”
“会的。”她握住女孩的手,“一定会。”
回到家,她把画贴在书房墙上,正好挨着那张玛多乡志愿者的照片。然后打开电脑,调出“生命互助网络”的最新模拟推演数据。
结果显示:若实现百万级注册,城市公共场所心脏骤停救援成功率预计提升至68%,偏远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有望下降42%,独居老人意外跌倒响应时间平均缩短至11分钟。
但她也知道,最难的不是技术,不是资金,而是信任。
第二天清晨,她再次召集技术团队开会。
“我想加一个功能。”她说,“叫做‘信任链可视化’。”
众人不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