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长得真像她。”她颤抖着伸手触摸屏幕,“小时候,她也总爱坐在井边唱歌……你说,她有没有好好吃饭?她胃不好,爱吃软烂的豆腐……”
“有。”阿禾泪如雨下,“她每天都做豆腐,还写了好多食谱,说要留给后人。”
“好……好……”老人喃喃,“我没白等。”
就在此刻,全球数万口井同时响起童谣。东京、柏林、纽约、开罗、悉尼……无论语言是否相通,人们自发地哼唱起来,旋律竟惊人一致。
情感共振频率飙升至**99。8Hz**,人类历史上首次接近“纯粹共情临界点”。
科学家称之为“文明觉醒阈值”。
而在西伯利亚冻土深处,原本埋藏“静音石”的位置,竟冒出一株嫩绿的新芽。经检测,那是早已灭绝的南京梧桐。
马祖医院里,谢兰花缓缓闭上眼,嘴角带着笑:“告诉妹妹……我对不起她,没能保护她……但我一直……记得她……”
话音落下,心电图归于直线。
病房外,防空井轰然塌陷,泥土掩埋了一切。但就在那一瞬,数百只紫蝶自地下飞出,翅膀上写着两行字:
>“谢兰芳,生于1943年,南京。”
>“谢兰花,卒于2025年,马祖。”
它们飞越海峡,穿越云层,最终汇入知夏镇纪念馆上空的蝶群,融入那片永不熄灭的紫光。
一个月后,两岸民间组织联合发起“记忆之桥”计划,提议在知夏镇与马祖之间建造一座无名者纪念碑,碑文只有一句话:
>“有些人从未相见,却用一生等待彼此。”
官方未予批准,但无数民众自发前往两地井边献花。有人带一碗热腾腾的豆腐,有人放一张手写的菜谱,有人只是默默坐下,唱起那首童谣。
阿禾回到纪念馆那天,发现井边坐着个陌生女孩,约莫十六七岁,正低头写着什么。
她走近一看,是一封信:
>“外婆:
>今天我去看了那口井。
>我学会了那首歌。
>我知道你没能见到小姨,但没关系。
>我会替你唱下去。
>等我有了孩子,也让她坐在井边,听我讲这个故事。
>因为有些爱,不怕迟,也不怕远。”
署名:谢晓桐。
阿禾轻轻放下一朵小白花,转身走向办公室。桌上摆着新的任务清单:
-台湾金门,一口战备水井,信号显示持续播放1958年炮战期间的广播录音。
-韩国济州岛,一位百岁老人临终前反复念叨“四三事件”遇难者名单。
-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,华人社区地下室发现一批1976年智利流亡者的日记残页。
-南极科考站,冰层下传来未知语言的吟诵声,初步分析与玛雅文明有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