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孩子取名的事儿,方言之前早就和朱霖商量过好多次。
两口子列举出了不少名字。
只等着孩子出生就可以在这些名字里选择了。
现在媳妇儿把最后选择权交到了方言手里。
方言轻轻碰了碰婴。。。
晨光未至,启明学院的能源中枢已悄然运转。阿依古丽站在“生态共感网络”的主控台前,凝视着屏幕上缓缓展开的三维地球模型。无数细密的绿色脉络在地表蔓延,那是全球三千七百个监测点传回的植物光合作用数据流;蓝色轨迹如星河般游动,是候鸟与鲸群迁徙的实时坐标;而交织其间的金色光点,则是人类社区的用电节律??三者正被“苍穹算法”以毫秒级精度进行动态匹配,试图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能量共同体。
她轻轻滑动指尖,将视角拉近至亚马逊雨林深处的一处原住民部落。数据显示,当地植被因持续干旱导致光合效率下降18%,与此同时,部落儿童夜间学习时间被迫延长,电力负荷激增。系统自动触发预警,并建议启动“绿荫补偿机制”:从邻近城市电网临时调拨2%富余电量,用于启用雾化灌溉系统,同时为部落教室配备低功耗护眼灯,形成“以人养林、以林养心”的闭环循环。
“不只是节能。”她低声自语,“是让每一度电都带着呼吸。”
此时,晓兰快步走入控制室,手中握着一份加密文件。“刚收到南极科考站的紧急通讯,”她的声音微颤,“‘极光哨兵’观测到南磁极异常扰动,可能影响全球短波通信和微型电网稳定性。更严重的是……格陵兰冰盖下的远古病毒样本库出现温度波动,若主电源中断超过两小时,封存链将崩溃。”
阿依古丽眉头微蹙。那座地下基因库收藏着十万年前灭绝物种的DNA片段,也包括多种已被人类遗忘的远古病原体。它是“追光者计划”未来十年生物复育工程的核心储备。
“通知‘启明一号’调整轨道倾角,增强对高纬度地区的量子信号覆盖。”她迅速下令,“启动‘冰芯守护协议’,向格陵兰派遣无人应急舱组。”
话音未落,系统弹出红色警报:北极圈内七座浮动能站同时报告风力发电机结冰失速,储能核心温度骤降。传统的除冰手段需人工干预,但在零下六十度的暴风雪中,任何靠近都意味着极高风险。
阿依古丽闭目片刻,忽然睁开眼:“调用‘文化锚定协议’里的声纹数据库,提取因纽特古老狩猎歌谣中的低频震动谱。”
晓兰一怔:“你是说……用声音融冰?”
“不是融化,是共振。”阿依古丽的手指飞速敲击键盘,“我们曾记录过一位老萨满吟唱的‘召唤海豹之歌’,其基频恰好与冰晶结构的自然谐振频率吻合。如果能通过扬声器阵列定向发射,或许可以引发微观裂解。”
十分钟后,第一组声波信号经由卫星链路传送至最北端的浮岛。屏幕显示,风机叶片上的冰层开始出现细微龟裂。十五分钟过去,三分之二的机组恢复运转。
“成功了!”晓兰几乎跳起来。
阿依古丽却仍盯着数据流。“这只是暂时缓解。真正的威胁不在外面,而在人心。”
她点开一封匿名邮件??来自某跨国能源集团内部线人,附带一段录音。内容令人震惊:有人正试图收购启明学院持有的“情感共振专利”,意图将其改造成商业化的“情绪榨取系统”,通过监控用户心理波动来精准投放广告甚至操控选举。
“他们想把光变成牢笼。”阿依古丽冷笑,“我们必须反击。”
当天下午,她召集全体研究员召开闭门会议。没有投影,没有录音,只有纸笔传递信息。最终达成三项决议:一、将“苍穹算法”核心代码分割为七段,分别交由七个不同国家的可信机构托管;二、启动“影子教育网”,在全球偏远地区秘密培训技术骨干,确保即使总部被毁,火种仍存;三、公开所有非核心专利,免费授权给发展中国家使用,从根本上瓦解垄断企图。
“我们要让他们明白,”她在会议结束时说,“当光照进每一个角落,黑暗就再也无法集结成军。”
夜深,阿依古丽独自来到地下档案馆。这里存放着父亲林建国留下的全部工作日志。泛黄的纸页上,是他一笔一划绘制的输电线路图,还有那些年他在雪山上抢修时写下的简短笔记:“今日断电十二村,徒步四十五公里。一名老太太握着我的手说,她孙子终于能在灯下写完作业了。值。”
她轻轻抚摸那些字迹,仿佛触到了三十年前的寒风与热血。
突然,手机震动。是阿里姆发来的视频请求。
画面接通,背景是一片荒芜的阿富汗山谷。少年穿着启明学院配发的防尘服,脸上多了道浅疤,眼神却比以往更加坚定。
“老师,我做到了。”他笑着转身,镜头扫过一座刚刚落成的小型光伏电站。屋顶上,五块太阳能板拼成一个象征光明的符号,旁边竖立着一块木牌,用普什图语和中文写着:“第一所光伏女子学校”。
“目前有三十七名女孩入学,年龄最小的六岁,最大的十八。她们以前连学校的大门都没见过。”阿里姆的声音有些哽咽,“昨天,一个叫扎赫拉的小姑娘问我:‘这光,会一直亮着吗?’我说,只要你愿意每天爬上屋顶擦一遍板子,它就会亮。”
阿依古丽眼眶发热,却强忍泪水笑道:“你比我教得好。”
“不,”阿里姆摇头,“我只是记得您说过的话:**光不是赐予的,是共同守护的。**”
通话结束后,她久久伫立窗前。远处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,但她知道,在那些光芒之外,还有太多地方仍在等待第一束属于自己的光。
第二天清晨,一封来自缅甸边境的信件送达。署名是一位名叫梅?的克钦族少女。信中夹着一幅手绘地图,标记了十二个散居村落的位置。她写道:“我们的寨子常年被战火隔绝,孩子们从未见过电灯。但我听说,你们的机器能让灯自己学会‘听话’。如果我能学会修它,能不能带一台回去?我不怕苦,只希望能让我妹妹晚上不再害怕黑暗。”
阿依古丽当即批复:批准“沙海星火”特别分支行动,命名为“丛林萤火”。优先选拔十名东南亚女性青年,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封闭培训,课程涵盖野外供电系统搭建、多语言交互界面操作及心理疏导技巧。
两周后,第一批学员抵达启明学院。她们大多赤脚而来,背着竹篓,眼神警惕而坚韧。阿依古丽亲自迎接,在操场上铺开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