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> 第624章谁赞成谁反对韩三坪 我反对(第2页)

第624章谁赞成谁反对韩三坪 我反对(第2页)

>**1973。3。8**

>又一次尝试呼叫北京,无回应。无线电频道全部静默。

>我开始怀疑,是不是外面出了什么事?

>**1973。5。20**

>食物储备只剩两个月份额。请求补给迟迟未到。

>大家情绪不稳,有人提议强行撤离。但我坚持留下??任务未完成,不能走。

>我答应过组织,哪怕只剩一人,也要守住数据。

>**1973。6。13**

>今晨发现地下水出现微量放射性元素。

>湖西方向传来低频震动,持续七小时。

>我相信,有人在试图联系我们。

>如果这是最后一天,请记住:701从未失职。

日记到此为止。

林浩然合上本子,喉咙像被什么堵住。他忽然意识到,这些人不是失踪,而是被切断了与世界的联系,在无知无觉中成了时间的囚徒。他们守着职责,守着信仰,直到最后一刻,都没等到那句“可以回家了”。

“我们得找到他们。”他说,声音低沉却坚定,“不管尸体在哪,都要带回名字。”

接下来两天,搜索全面展开。热成像显示地下存在多个温差异常区,尤其在B区通道尽头,检测到类似人体骨骼的钙化痕迹。当他们打通最后一道坍塌墙体时,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跪倒在地。

一间不足三十平米的密闭房间内,整齐摆放着七具遗骸。他们身穿军绿色工装,背靠墙壁,姿态安详,每人面前都放着一份写完的日志或报告。正中央的桌上,摆着一台仍在运转的小型发电机,连接着主控系统的备用电源线。

“他们用生命维持了这台机器的运行……”老周老泪纵横,“整整五十二年。”

在遗骸之中,他们找到了王振国的骨灰盒??原来他在临终前已预知结局,亲手将自己的骨灰封存,并留下一封信:

>“致未来的同志:

>若你读到这封信,说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。

>请将所有数据拷贝带走,尤其是D盘加密文件夹‘星语’中的内容。那是我们对未知信号的十年解析成果。

>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,但我们相信,它关乎未来。

>不求荣名,不望厚葬。只愿后来者,能替我们看一看,这个世界是否终于安宁。”

技术组连夜提取硬盘数据。由于年代久远,部分文件损坏,但经过修复,仍还原出大量珍贵资料。其中最为震撼的是一段音频文件,标题为:“最后一次接收记录-1973。6。13。23:58”。

播放键按下,整个房间陷入死寂。

先是沙沙的电流声,接着,一个断续而遥远的声音响起,带着浓重俄语口音的中文:

>“……这里是东方红三号空间站……轨道偏离……能源即将耗尽……我们正在坠落……重复,这不是演习……若有人接收,请告知祖国……我们完成了任务……孩子们,别怕黑……星星会照亮你们回家的路……”

声音戛然而止。

会议室里鸦雀无声。

林浩然浑身僵硬。他知道,中国从未公开拥有过所谓“东方红三号空间站”。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中苏曾有过短暂的秘密航天合作项目,代号“红星计划”,后因政治变故终止。这段录音,极可能是那段尘封历史的唯一见证。

“他们一直在听。”张秀英喃喃道,“这些人,一辈子都在听着天上那些再也回不来的声音。”

一周后,团队将七位烈士遗骸妥善收敛,并将全部资料移交国家航天局与军科院。国务院特别成立“701事件专项研究组”,并对公众发布通告:“经确认,701雷达站为我国早期国防科研重要设施,其工作人员以生命践行使命,堪称民族脊梁。”

与此同时,网络再次掀起风暴。“#我们听见了#”成为热搜第一,无数网友自发绘制701站纪念插画,创作诗歌、音乐致敬这群沉默的守望者。一所中学甚至将王振国的日记改编成舞台剧,在全国巡演。

而林浩然,则做了一个决定。

他在微博发布长文《我为什么要告别演艺圈》,写道:

>“我曾扮演过渣男、反派、权谋家,演尽人性阴暗。可当我走进大山、深入荒漠,我才明白,真正的戏剧不在摄影棚,而在那些无人知晓的角落。

>有些人一生没穿过西装,没走过红毯,但他们站在风口浪尖,守护着这个国家的呼吸与脉搏。

>我不想再演别人了。我想成为他们。”

文章末尾,他宣布正式退出影视行业,全职加入“寻光行动”,并发起“记忆归档计划”??联合高校、档案馆、民间收藏者,系统整理三线建设时期的技术人员名录,力求让每一位无名英雄的名字重回人间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