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陵
《人民的名义》剧组驻地,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,演员已经陆陆续续到齐了。
他们很早就到了,这些人都是专业演员,李陆要求之下,他们很快进组,一边读剧本,一边揣摩人物。
但有个人一直没。。。
车子驶出青海湖的第三天,雨开始下。
不是江南那种缠绵细雨,而是高原特有的暴雨,来得急、砸得狠,豆大的雨点砸在挡风玻璃上,像是无数只手在拍打这个世界。雷声滚过山脊,惊起一群藏原羚,它们跃过干涸的河床,身影迅速消失在灰白的雾气中。
林浩然握紧方向盘,指节泛白。雨刮器疯狂摆动,却仍赶不上雨水倾泻的速度。导航早已失灵,GPS信号被怒江峡谷两侧陡峭的岩壁切割得支离破碎,只能依靠老周手中那张泛黄的手绘地图??是当年邮递员赵卫东亲手画的“六号哨所补给路线图”,背面还写着一行小字:“若有人寻我,请走这条道,别信官方标记。”
“这雨不对劲。”陈工从后排探身,盯着车顶,“空气湿度不到40%,可降水量却像热带风暴。而且……你看云层。”他指向天空。乌云呈螺旋状缓慢旋转,中心隐约透出一丝暗红光晕,如同一只垂死巨兽的眼瞳。
张秀英打开笔记本电脑,调出701站提取的数据包。她手指飞快敲击键盘,在‘星语’文件夹深处找到了一段未公开的日志摘要:
>**【红星计划附属观测记录?第39号】**
>1972年秋,云南怒江流域出现异常气象扰动,表现为局部强降雨、地磁偏移及无线电静默区。经研判,与‘东方红三号’最后一次轨道调整存在时间关联。推测:空间站残骸可能坠落于该区域,引发持续性场效应残留。
“不是自然现象。”她低声说,“是‘它’还在反应。”
林浩然没说话,只是把车速压得更低。轮胎碾过泥泞山路,每一次打滑都让人心跳骤停。车内气氛凝重如铁,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。
傍晚时分,雨势渐歇。他们在一处废弃护林站搭起帐篷。炉火噼啪作响,映照着众人疲惫的脸。小李调试卫星电话,终于接通了一段模糊信号??国家航天局回传了一份新解密档案:《关于“红星-3”再入轨迹的模拟推演(2025修订版)》。
“原来他们早就知道。”老周戴上老花镜,声音颤抖,“七三年六月十四日凌晨零点五十一分,‘东方红三号’确实在青藏交界处再入大气层,但由于姿态失控,主体结构未完全焚毁,残骸分裂为三块,最大一块质量约四点二吨,最终落点坐标……”他顿了顿,抬头看向林浩然,“就在怒江六号哨所正下方。”
帐篷里一片死寂。
张秀英缓缓合上电脑。“所以赵卫东不是疯了才不撤离……他是发现了什么,所以选择留下。”
“守着坠毁的空间站?”小李声音发虚,“一个人?”
“不。”林浩然忽然开口,“他不是一个人。K-9站、701站、六号哨所……这些地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。它们是一张网,一张用来监听、记录、甚至……控制某种东西的网。”
他起身走到帐篷门口,拉开帘子。夜雾弥漫,远处山峦轮廓模糊,仿佛沉睡巨兽的脊背。他想起王振国日记里的那句话:“湖西方向传来低频震动,持续七小时。”
而现在,这片土地也在震。
不是地震,而是某种更深、更隐秘的脉动,像是大地之下有心跳。
第二天清晨,他们继续前行。道路愈发艰险,最后不得不弃车徒步。沿着一条几乎被藤蔓封死的小径攀爬两小时后,眼前豁然开朗??一座孤零零的石砌哨所矗立在悬崖边缘,墙体斑驳,屋顶塌陷半边,门楣上挂着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牌:**怒江六号通讯哨所**。
风吹过空荡的窗洞,发出呜咽般的回响。
林浩然第一个走进去。屋内陈设简单至极:一张木桌、一把椅子、一台老式摩尔斯电码机,墙上贴满手写的天气报表和星空图。最引人注目的是角落里那台改装过的短波接收器,天线直通屋顶裂缝,连接着一块太阳能板,居然还在微微发热。
“还能用。”陈工检查电路后震惊道,“这设备至少三十年没更新过,但有人定期维护。”
张秀英蹲在床下,摸出一个铁盒。打开后,里面是一叠照片:年轻时的赵卫东与一名女子合影于扬州瘦西湖畔,女子怀里抱着个婴儿;另一张是在哨所门前,三人并肩而立,笑容灿烂。背面写着:“梅芳,小宇,爸爸守着你们看不见的东西,但它很重要。”
还有几十封写好的信,每一封开头都是那句:“亲爱的梅芳,今天我又修好了发报机。”但没有一封寄出。
“他以为外面已经没了。”张秀英眼眶泛红,“所以他不敢停下手里的活。只要他还发电报,就说明这个世界还没断。”
林浩然走向电码机,轻轻按下按键。
滴??滴滴滴??滴??
这是标准的SOS求救信号。
突然,机器自动回应!
一阵急促的嘀嗒声从扬声器传出,节奏诡异,带着金属摩擦般的杂音。小李立刻录音,并用软件转换成文字:
>……信号接收……确认身份……代号:守灯人……数据链激活……启动‘归巢协议’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