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浩然坐到操作台前,输入指令。屏幕亮起,显示可用格式:文字音频图像(限1KB)。他闭上眼,想起青海湖畔的星空,想起王振国日记里的低频震动,想起赵卫东写给妻子却从未寄出的信。
然后,他录下一段语音:
“致所有曾仰望星空的你们:
我们知道你们的努力,
记得你们的名字,
继承了你们的梦想。
这不是结束,
是新的开始。
请相信,
人间值得,
星辰可及。”
点击发送。
机器嗡鸣三秒,红灯熄灭。
“成功了吗?”他问。
刘建国摇头:“不知道。也许传到了过去,也许飘向了未来,也许永远迷失在虚空。但我们做了该做的事。”
回程路上,两人谁都没说话。
夕阳西沉,将戈壁染成血色。就在即将抵达土屋时,林浩然忽然停下脚步。
他感到胸口一阵温热。
低头一看,星核碎片正透过衣料散发出柔和银光,一闪一灭,节奏分明。
是摩尔斯电码。
他屏息聆听,心中默译:
>……收到……谢谢……再见……
泪水无声滑落。
他知道,这不是终结。是告别,也是重逢。是无数个孤独身影在时间长河两岸,终于完成了彼此看见的仪式。
当晚,他在微博写下新一篇《寻光者手记?番外》:
>**《萤火星》**
>有时候,最伟大的壮举,并非惊天动地。
>而是一个老人每天对着沙漠喊一声“信号正常”,
>是一个人半世纪守护一台不会回应的电报机,
>是一块金属在五十年后依然记得如何发光。
>我们总以为改变世界需要轰鸣的火箭、耀眼的勋章。
>可真正支撑文明前行的,往往是这些微弱却不肯熄灭的萤火。
>它们不求被看见,
>却让我们在黑暗中,始终相信光明的存在。
>致敬每一位无名守灯人。
>你们的名字,
>已写进星辰的语言。
文章发布后第三天,国家航天局官网悄然更新一则公告:
>【临时调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