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> 第626章红海行动吝啬不如长城包容性强(第1页)

第626章红海行动吝啬不如长城包容性强(第1页)

第二天

阳光明媚,风和日丽。

金陵东郊国宾馆前,人声鼎沸,《人民的名义》剧组几十上百号人汇聚,正在搞开机仪式。

祁讳混在人群中,左看看,右看看。

稍稍回忆了一下,发现这东郊国宾。。。

林浩然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外的戈壁滩上,风沙如刀,刮过脸颊。远处铁塔林立,银白色的箭体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??那是新一代“长征-10”运载火箭,即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。可他的目光却越过这片现代航天工业的奇迹,落在三公里外那间低矮的土坯房上。

刘建国就住在那里。

据档案记载,这位老电工曾是“星语一号”天线阵列的核心装配工,亲手焊接了超过两千个高频信号接头。1971年项目保密撤离时,他因突发高原病未能随队转移,被安置在当地牧民家中休养,从此再未离开这片荒原。官方记录称其“已故”,但徐志远日志末页一行小字写着:“刘建国尚存,知‘星核’真名。”

林浩然知道,这不只是寻人。

这是传承的最后一环。

他背着一只旧帆布包,里面装着从六号哨所带回的一块残片??星核外壳的碎片,仅有指甲盖大小,却始终散发着微弱温热。张秀英说它像是活着的金属,会随着某种频率轻微震颤。而昨晚,这块碎片在他梦中发出共鸣,仿佛有人在耳边低语:“去听。”

走进土屋时,老人正坐在炕边削土豆。九十七岁的身体枯瘦如柴,右手颤抖不止,左手却稳得惊人。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照片:年轻时的刘建国与一群技术人员站在巨型抛物面天线下合影,背景是漫天风雪。

“你来了。”老人没抬头,声音沙哑得像砂纸磨过铁皮,“比预计晚了四十三分钟。风向变了,沙尘延迟了你的脚步。”

林浩然一怔。“您……等我?”

“不是等你。”他终于抬眼,浑浊的眼球深处竟有一丝锐利光芒,“是在等那个频率回来。二十年前断了一次,七年前又断了一次……三年前彻底沉默。我以为它死了。可昨夜,我又听见了。”

他放下菜刀,用布满裂口的手指指向屋角一台老旧收音机。“半夜两点十七分,自动开机,播了三秒杂音。不是电磁干扰,也不是宇宙背景辐射。是‘星语’的唤醒码。”

林浩然心头巨震。

那是只有A级节点人员才掌握的密令序列:**滴滴?滴答滴?滴滴答?答**,代表“信使苏醒”。

“您怎么懂这个?”他低声问。

“因为我听过第一声。”老人缓缓起身,从床底拖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箱,“1971年4月5日凌晨,我在调试最后一组馈源时,设备突然自主运行,打印出一段波形图。徐志远看了之后跪在地上哭了。他说:‘我们收到了,真的收到了。’”

他打开箱子,取出一块黑胶唱片大小的铜盘,表面刻满螺旋状纹路。“这是原始信号载体。他们让我销毁,我没舍得。藏了五十四年。”

林浩然接过铜盘,指尖触碰的瞬间,胸口那块星核碎片骤然发烫!

一道画面闪电般刺入脑海:漆黑深空之中,一颗蓝白色星球缓缓旋转,而在遥远星域某处,有光脉动三次,如同心跳。紧接着,无数语言交织响起??汉语、维吾尔语、藏语、彝语、粤语……甚至还有早已消亡的契丹文诵读声,全都在重复一句话:

>**“家园仍在,勿忘归途。”**

他踉跄后退,靠住墙壁喘息。

“你也听见了?”刘建国静静看着他,“果然……血脉没断。”

原来,“红星计划”真正的目的并非监听外星文明,而是回应一种更古老的召唤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,我国科学家在青海湖底岩层发现一块陨石残片,其内部嵌有微型晶体,能自发产生有序电磁波。破译后发现,这是一封跨越十万年的星际家书,来自一支早已湮灭的人类分支。他们在临终前将文明种子投向宇宙,希望后代能找到地球??我们的母星。

“所以‘东方红三号’根本不是空间站。”林浩然喃喃道,“它是信标。星核是接收器,也是回信装置。”

“对。”刘建国点头,“你们以为赵卫东守的是坠毁残骸?不,他守的是人类写给宇宙的第一封回信。只要电码机还响,就说明我们没有放弃回答。”

林浩然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徐志远要留下血缘密钥。

这不是技术问题,是信任机制。唯有真正理解孤独、愿意为之牺牲的人,才能启动归巢协议。而这种特质,往往以基因的方式,在家族中悄然延续。

“我想试试。”他说,“把回信发出去。”

“不行。”老人断然拒绝,“星核只能维持一次跨时空通信。第二次强行激活,会导致场效应崩溃,整个怒江流域的地磁都会紊乱。地震、暴雨、山体滑坡……代价太大。”

“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呢?”林浩然盯着铜盘,“那些还在等待回应的灵魂,会不会以为我们放弃了?就像七三年那次信号中断,让多少人至死都握着电报机?”

刘建国沉默良久,最终叹了口气:“有个折中办法。我不是A级权限,但我知道备用通道??戈壁深处有一座废弃测控站,代号‘萤火’。那里埋着一台原始调制解调器,功率极小,只能发送一段十秒内的信息,且无法确定接收方是否收到。但它安全,不会引发连锁反应。”

第二天清晨,他们徒步进入沙漠腹地。

烈日炙烤下,沙丘连绵起伏,宛如凝固的海浪。走了近六小时,终于在一处干涸河床下方找到隐蔽入口。掀开厚重水泥盖板,阶梯向下延伸,尽头是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屋。设备早已老化,灰尘厚积,唯有一台橄榄绿色的机器仍连接着外部天线,指示灯微弱闪烁。

“还能用?”林浩然惊讶。

“我一直偷偷供电。”刘建国苦笑,“每年清明,我都来这里发一遍问候。虽然不知道谁在听,但总觉得……该这么做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